近期推出的《中國農資》記者在安徽樅陽縣洪災地區的采訪報道,不僅介紹了災區農業和農資的情況,還發出農業保險服務亟待補位的呼吁。無獨有偶,一篇關于安徽亳州地區種植大戶因市場變化和自然災害陷入困境的舊聞,近幾天再次被人放上新媒體。在今年洪災與國家糧食價格政策調整相疊加的背景下,農業保險再一次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今年入夏以來,災害天氣對農業造成了不小的影響,部分地區的農民受災嚴重。國難思良將,人們更希望在這個關鍵的時刻,農業保險能為農業和農民筑起一道堅實的防洪提。
中國農業保險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據報道保監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農業保險2004年開始試點,2007-2013年7年間,我國農業保險累計提供風險保障4.07萬億元,向1.47億戶次的受災農戶支付賠款744億元。2013年中國主要農作物承保面積突破10億畝,水稻、玉米、小麥三大口糧作物的保險覆蓋率分別達64.9%、67.3%和61.8%。但為什么我們感到農業保險腳步蹣跚呢?一是我們的農業保險覆蓋率還需要極大提升,達到像美國那樣90%的農業保險覆蓋率,我們還有很遠的路要走;二是中國地域廣闊,農業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很高,但農民的保險理念還比較滯后,這里面有保險業自身的問題,也有農民對保險的認識和接受程度的問題。比如記者采訪的樅陽縣,整個縣城90%的農戶沒有參與農業保險;三是農業保險政策在落實執行中出現走樣。開頭提到的那篇舊聞中說,亳州的溫先生2010年開始流轉土地種植蔬菜和其它農作物。第一年沒經驗,第二年遭遇病蟲害,第三年又趕上冰雹災害,第四年小麥趕上前旱后澇減產。賠了許多的溫先生可能是個個案,但其中暴露的問題值得關注。比如當地指定的保險公司約定要對受災農戶按一畝地10元標準賠償,但一直沒落實。
幾年前,中國保監會領導就表示,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農業保險市場,中國農業保險覆蓋率有待提高,并支持外資進入農業保險市場。但人們都知道農業保險的風險很高,而收益有沒有其他險種高,因此中國農業保險這塊蛋糕未必有那么誘人的香氣。因此,最靠譜的辦法還是立足我們自己。專家建議要從兩方面提高:一個是服務方面,進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和覆蓋率,巨災風險機制還有待形成。二是在經營方面,要解決好經營的合規性、承保理賠環節的風險管控還有后續服務方面存在問題。還要多學習吸收國外先進國家農業保險的經驗。比如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及時調整農業保險經營模式,比如如何發揮好政府的主導作用等。還有一條重要的經驗,構建完善的農作物再保險機制。由于農業保險低保額、低保障、高風險、高賠付、高成本,需要構建農業再保險體系來分散農業風險。
容易受傷的農業需要農業保險,需要全社會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