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水肥一體化已經從起源地西北干旱地區逐漸走向全國,在國家“一控兩減”(控農業用水量,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的要求下,水肥一體化將擔綱控水減肥和現代農業的主角,發展空間巨大。這是8月27~28日于武漢舉辦的2016水溶肥肥料技術創新暨水肥一體化應用交流大會上,與會專家、企業代表達成的共識。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節水處處長杜森介紹,從旱作區水肥一體化技術示范的實驗結果看,蔬菜、果樹等經濟作物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可提高肥料利用率50%以上,節肥30%以上。蔬菜、果樹、棉花、玉米、馬鈴薯分別增產10%~50%以上,并且品質明顯提高。目前,我國水肥一體化已從設施走向大田、從西北走向全國、從經濟作物發展到糧食作物、從貴族技術發展到平民應用。
會議指出,我國水肥一體化相對面積較小,發展潛力依然巨大。目前全國灌溉面積8億畝,水肥一體化應用比例僅3%左右,若考慮復種指數,按播種面積計算僅為1%左右。而美國25%的玉米、60%的馬鈴薯、32.8%的果樹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以色列農業達到90%以上。在農業部《推進水肥一體化實施方案(2016~2020年)》中也提出,到2020年,水肥一體化面積發展到1.5億畝,新增8000萬畝。
山西農業大學教授王曰鑫認為,未來幾年,我國的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將逐步采用微灌和水肥一體化技術,這意味著適用于微灌系統的水溶性肥料市場前景十分廣闊。隨著節水農業的發展,中國未來肥料消費總量的近一半將通過微灌系統施用。開發適用于微灌系統的全水溶性肥料,將成為肥料廠商關注的重點。
記者了解到,技術產品不夠配套、技術服務不夠到位、工作推進不夠平衡、政策支持不夠全面等,是制約我國水肥一體化發展的攔路虎。
華南農業大學教授樊小林提出,水肥一體化施肥技術有兩個關鍵問題,一是缺水問題,二是少量多次施肥問題。為此,要配制同步營養肥,實行同步營養技術,并研發長效水溶肥料,實現同步營養。
鄭州大學教授李菂萍建議,新型的灌溉施肥方法應該是制肥、灌溉、配肥三位一體,配有作物的需要曲線,加上灌溉設備和技術,它是多項技術連為一體的系統工程。
山東壽光蔬菜產業集團總農藝師王友福認為,水肥一體化器械研發較為滯后,影響了其推廣。同時要抓緊研究各種作物需求的元素比例,對不同土壤、作物制定不同時期的灌溉計劃,以便這項技術更好地服務現代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