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肥行業大爆發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在市場發展的關鍵時期,一個問題也開始備受業內人士的關注:行業將按照一個什么樣的趨勢發展?目前業內傳言的整合還有洗牌會不會成真?這樣的一系列問題都成為懸而未解的疑問。從近期不少專家所發布的觀點來看,未來的一段時期內,有機肥行業或將真的上演一場大魚吃小魚的兼并整合浪潮。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我國登記注冊的有機肥、生物肥類企業數量大幅增長,企業數量超過3500家,商品有機肥年產量超過1600萬噸,精品有機肥達到300萬噸。專家表示:“由于我國商品有機肥起步較晚,原料來源不集中,生產規模小并且產能較為分散,因此國內有機肥企業在產品質量、技術推廣、品牌塑造等方面都與國外農業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另一個數據同樣令人關注:目前全國有機肥設計產能達3482萬噸,而實際年產量1630萬噸,實際產量不足設計產能的一半;年產量5000噸以下的企業占企業總數的近一半,年產量2萬噸以上的不足企業總數的20%,足見生產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產能比較分散。
值得關注的是,首個有機肥抗生素殘留檢測方法國家標準——《有機肥料中土霉素、四環素、金霉素與強力霉素的含量測定(高效液相色譜法)》今年3月1日起正式開始實施,有機肥相關標準將進一步完善。打擊抗生素超標有機肥是大勢所趨,行業監管必將日趨嚴厲。
專家預計,有機肥中抗生素的殘留限量指標將在兩三年內出臺,一旦限量指標開始實施,意味著有機肥行業真正的洗牌即將到來,技術不達標、產品不合格的有機肥生產企業將面臨淘汰。
由此看來,無論是在行業過于分散,還是目前不少企業在技術方面不達標的表現來看,洗牌的傳言似乎得到了印證。另外,業內人士指出,產能過剩使得化肥價格低迷至盈虧線的邊緣,處于2008年以來的低谷,很多工廠處于虧損狀態。今年4月,部分省份陸續上調化肥用氣、化肥用電價格。對于這些高耗能的企業來說,本身利潤空間已經被壓縮。另外增值稅的復征也將是加速行業洗牌的一大因素,一些本身資金斷層的小企業,如果無法有效轉嫁新增成本,很快將被淘汰;而大企業如果不及時管理生產成本,也同樣是被淘汰或整合的下場。
從市場的種種信號來看,2017年對于有機肥企業來說,市場進一步增大這無疑是利好消息,但是競爭的加劇和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又注定不會讓一些小廠家的日子過得很太平,如果洗牌現象真的上演,國內有機肥行業或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