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在山東德州召開的化肥減施增效長期試驗與新型肥料示范現場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德州實驗站30年肥料定位監測試驗結果給出了答案:有機無機科學配合施肥,是實現高產、培肥、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理論體系;發展新型高效肥料,通過化肥增效實現減量,是破解高產施肥環境矛盾、實現綠色增產的又一戰略途徑。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將這一肥料定位監測試驗結果定性為國家戰略性科研成果。參會專家認為兩項重要成果回答了“化肥減量、綠色增效”的重大命題。
農業部、中國農業科學院相關司局領導及山東、山西、河北、河南四省農業廳土肥總站、農科院專家實地考察了實驗站的化肥減施增效長期定位監測試驗群、增值肥料綠色超高產創建試驗、施肥制度長期定位監測試驗群、增值肥料綠色超高產創建示范田后表示,德州實驗站開展的有機無機配合施肥定位監測試驗群是世界上設計最完整、持續時間最長的定位試驗,成績斐然。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德州站站長、新型肥料與施肥技術首席科學家趙秉強介紹,從1986年開始,德州實驗站在禹城和陵縣兩個試驗基地陸續布置了一批以有機肥培肥改良土壤、化肥有機替代減量為主要內容的系列長期定位試驗,形成了以化肥與有機肥結合為主要特色的不同施肥制度長期定位試驗群。趙秉強表示,30年的長期定位試驗得出的結論是:實現高產優質,必須走有機無機相結合的科學施肥道路,100%施用有機肥,短期內作物不易獲得高產、優質;有機肥氮素的環境風險小,磷素環境風險大,但過量施用有機肥氮素風險依然加大;黃淮海冬小麥-夏玉米農田有機無機(一半化肥加一半有機肥)配合施肥,是破解高產施肥環境矛盾、實現高產優質、土壤培肥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
據了解,除了有機無機配合施用外,中國農業科學院新型肥料創新團隊還協同德州實驗站建立了載體增效制肥新理念,創立了利用生物活性增效載體提升化肥產品性能與功能、開發高效肥料新產品的技術途徑,開拓增值肥料新產業,研究發明的增值尿素、增值磷銨、增值復合肥料等系列新產品是實現化肥增效減量,破解高產施肥環境矛盾、實現綠色增產的又一戰略途徑。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陳友權考察了定位試驗后表示,30年肥料定位監測試驗很好地回答了有機肥如何部分替代化肥,對開展化肥減施,綠色增效具有重要意義,在引導公眾正確認識化學肥料,避免妖魔化方面起到積極作用。陳萌山表示,德州實驗站幾十年的科學實驗數據明確回答了如何減施增效等一系列重大科學問題,用實踐告訴行業該采取什么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