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天然氣提價方案出臺數日后。6月初,由國家發改委召集的,一場關于推進天然氣價格改革的閉門會議再次召開。本報獨家獲悉,天然氣價格改革的最終方案仍未有定論,到2011年,價格體制改革將全面鋪開。
與會物價部門人士透露,前期國家發改委研究制定了很多方案,但最終還是會在“老氣老價,新氣新價”和“老氣、新氣加權平均”兩種方案中二選一。據了解,中石化在川氣東送上,就被認為是在執行前者的方案,而中石油則屬意后者。
包括三大石油公司、各省發改委、物價局的相關負責人以及部分專家參與此次閉門會議。上述人士稱,更多與會人士傾向于加權平均法。
價改目標
此次會議上,決策層制定了價格改革的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近期目標是,要通過價格調整,解決國內外天然氣價格倒掛的問題。長期目標則是實現天然氣價格的市場化,只對上游的管網和輸配進行監管。
目前中國天然氣仍然實行國家統一指導價格,這就導致以國際價格進口天然氣的三大石油公司承擔了高額的成本壓力。2010年,中國天然氣進口預計將達到150億立方米。
中石油人士稱,國家目前要求進口氣銷售價格與國產氣同價,這將使中石油從中亞進口的西氣東輸二線面臨巨額虧損。據測算,相關虧損額可能在50億元左右。
據了解,此次推進天然氣價格改革的一個大背景是,對于天然氣的使用,相關部門要求,保護國內資源,在適度開發的基礎上,加大國際資源[0.45 2.30%]購買的力度。
不過,由于國內天然氣價格與國際價格背離,使得這一原則并不能得以貫徹。國內很多企業爭相上馬天然氣項目,加大了對國內資源的消耗。數據顯示,美國天然氣價格是同等熱值汽油價格的80%-90%,中國為30%。中國石油[10.69 0.56%]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指出,從熱值的角度來看,目前國內天然氣價格偏低,并不利于天然氣資源的高效利用。
在相關價格改革展開前,國家對天然氣價格實施提價。接近國家發改委人士稱,此次提高天然氣價格,一方面緩解企業成本壓力,更重要意義在于抑制生產企業低效率使用天然氣。記者了解,此次提價受影響更多的是工業用戶。
方案待定
2008年成都會議開始,國家發改委就已經著手制定天然氣價格改革方案,先后聽取過三大石油公司、各省物價局、下游燃氣公司、各路專家的建議。目前只是形成了一份關于價格改革的原則性報告。
本報獲悉,目前最終的定價方案仍然沒有最后定論。國家發改委希望從“老氣老價,新氣新價”和“老氣、新氣加權平均”兩種方案中二選一。
“老氣老價,新氣新價”的思路是,新增氣量 (新氣)與國際標準氣價掛鉤,存量氣則執行原有氣價。
去年10月開始運行的中石化川氣東送項目的定價模式,就被認為是這一思路的試點。根據當時通知,川氣東送出廠價不再分檔,直接確定了1.28元/立方米的基準價,最終價格由供需雙方確定,可上下浮動10%。
目前,中石化受制于上游資源不足,全年天然氣產量僅85億立方米,在三大石油巨頭中排最后。
中石油則是“加權平均法”方案的支持者。按照加權平均法,目前,中國城市天然氣價格包括出廠價、管輸價、城市管網價三部分。出廠價加管輸價形成門站價。
價改方案中,包括存量氣源、新增氣源、進口氣源等不同來源的價格、管輸費等會通過相關的方式進行加權平均,然后由國家發改委制定一個門站的銷售指導價格。實現價格改革后,出廠價、管輸價將由各大油氣公司自行定價,但價格不能高于發改委制定的加權平均后的門站指導價格。
中石油目前國內天然氣產量居首位,2009年達到了680.97億立方米。與會人士稱,如果采用加權,能夠使國內氣價和國際氣價迅速接軌,中石油國內自產氣多,加權后在價格上更有優勢。
不僅是控制上游勘探生產和中游管輸的二大石油公司存在利益博弈,下游終端負責配送的城市燃氣供應商也在博弈。對于加權平均方案,包括化肥、發電行業在內的很多企業人士都認為,方案實施后,下游價格一步到位,將大大增強企業的風險。
巨頭忙布局
無論采取何種價格方案,中石油、中石化等上游企業都將成為價格改革的受益者,他們已經展開了新一輪的布局。
6月10日,中石油宣布,與烏茲別克斯坦簽署天然氣購銷框架協議,烏方將向中國每年供應100億立方米天然氣。中石油已經成立了專注于城市燃氣的昆侖燃氣公司,并收購中油香港,依靠上游氣源支持,開始在下游布局。
2009年,中石油陸續將旗下的燃氣公司納入到昆侖燃氣旗下,集中統一管理,并且在多個地方城市,利用西氣東輸二線鋪設的機遇,與地方</li>政府合作,在提供管網和氣源,將下游的燃氣供應也抓在手中。
最新消息是,慢半拍的中石化也加大了對天然氣業務的整合。記者了解,中石化正在重組旗下天然氣業務,在原來川氣東送指揮部基礎上,組建天然氣工程項目管理部,專責天然氣領域的開發、布局及管道建設運營。
記者了解到,中石化在川西新場氣田新增探明儲量1211.2億立方米。今后中石化上游業務主要由該項目部負責。(姜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