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新疆秋風送爽,九月的石河子瓜果飄香,中國農業科學院在石河子市召開了“氮肥高效利用與管理高峰論壇暨新型氮肥增效劑節肥增產現場會”,來自國內氮肥與植物營養學界的頂尖專家匯聚于此,以農田節肥增產、氮素養分資源高效利用與農田環境保護為主題,針對我國農業生產實際,根據水稻、小麥、玉米、棉花、番茄等主要農作物高產高效的養分需求規律和土壤氮素養分供應特征,圍繞主要農作物銨硝營養的生理機制及其與鹽分、干旱、低溫等環境因子的交互作用及抗性機理,主要氮肥增效劑的作用機理、生產關鍵技術及應用效果評價、農田氮素循環管理及農業源溫室氣體減排與農田環境保護等熱點內容進行交流與研討。
專家建言獻策 關注氮肥熱點
目前,中國耕地的氮肥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但實際利用率只有發達國家的一半,同時,在土壤硝化和反硝化細菌的作用下,2-4周內不易流失的銨氮營養就幾乎全部轉化為易流失的硝氮營養,最終,70%左右的氮營養未經作物利用就轉變為硝酸鹽進入江河湖泊,或轉變為溫室氣體排入空氣,造成大量污染。最近幾年,云南滇池和太湖流域接連出現嚴重的富營養化污染,導致大量水生動植物死亡,水質嚴重惡化,威脅到了周邊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安全。很多人都把矛頭對準了這些湖泊周圍的化工企業,但殊不知氮肥才是最大的禍根。
2010年1月14日,“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及其研究團隊和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聯合發布了《氮肥的真實成本》報告。報告指出,我國化學合成氮肥的過量使用事實具有多重負外部性,不僅使得肥效急劇下降,以致于威脅到中國的長期糧食安全,而且既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又影響食品質量。事隔一月,美國《科學》雜志刊登了一篇來自中國科學家的論文。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張福鎖及其團隊的研究發現,中國主要農田的土壤在過去20年間發生了顯著的酸化現象。罪魁禍首,恰恰是最主要的化肥品種——氮肥。
面對氮肥的諸多問題,會議上,來自國內頂尖的氮肥及農業專家紛紛建言獻策,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的劉學軍教授針對中國活性氮污染,以及中國氮肥現狀、問題與技術方面做了《中國氮肥--全球關注的熱點》的報告,提出了“產量持續提高,養分效率反降為升”的目標。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沈其榮、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教授梁永超、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蔡祖聰、石河子大學農學院副院長褚貴新也就氮肥的營養機理與應用方面發表了重要報告,共同以中國的糧食生產、肥料利用、環境保護等熱點問題與參會代表做了面對面的互動,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翟虎渠院長和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所長王道龍等國內頂尖專家學者也發表了重要講話。
硝化抑制劑成亮點 低碳環保遏流失
在此次會議上,由浙江奧復托化工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硝化抑制劑——碧晶N+系列產品一經介紹立即引起每位參會代表的關注,成為本次會議最大的亮點。碧晶N+既能抑制氮元素流失的關鍵途徑,低碳環保,也能保證作物全生長期氮營養供應,肥效更持久,同時提高氮肥利用率的一倍以上,節肥減氮效果明顯。自該公司在2007年將硝化抑制劑研發成功后,便結束了美國陶氏化學在全球范圍內對同類長效氮肥增效劑的壟斷和控制。
會議期間,來自石河子農業科技開發研究中心土肥所的劉宏亮所長和研究中心棉花所的副所長呂軍分別向參會代表發表了碧晶N+在滴灌棉花和加工番茄上的實際應用報告,劉宏亮的報告表明:碧晶N+系列產品可以有效抑制硝化、反硝化進程,改善土壤銨硝營養,顯著提高棉花光合作用,促進棉株生長發育;而呂軍也對碧晶N+系列產品表示肯定:在常量施肥的基礎上配施碧晶N+系列產品均能提高氮肥利用率,增加加工番茄產量,每公頃增產4995.2- 17992.8Kg,增產幅度13%-19%,以每公斤單價0.29元計算,新增經濟效益1448.61-5217.91元/hm2。
之后,碧晶N+產品專利的發明人、浙江奧復托化工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戴鋒介紹了碧晶N+的創作歷程和應用于農業生產的重大意義,從而使參會代表更深一步地了解碧晶N+的研發過程和運用機理,令在場的所有嘉賓為之振奮,從而掀開了中國氮肥史上的又一篇章。會議最后,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蔡道基做了總結發言,他首先肯定了碧晶N+的實驗效果,同時為該產品的研發工作人員提出更高的要求,勉勵在場的所有嘉賓為中國的農業事業以及肥料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
會后,代表又來到碧晶N+的棉花實驗基地,親眼目睹了其產品在大田試驗的突出效果,與未使用碧晶N+的對照田相比,碧晶N+試驗田的棉花植株不僅明顯較對照組高出5—10公分,而且每株棉花的結玲數較對照組多1—2個。如此顯著的增產效果給每個參觀者留下深刻印象.(孫立新 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