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1年國際新型肥料技術大會上獲悉,自2000年以來,我國緩釋肥、控釋肥、生物有機肥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高分子包膜、脲酶抑制劑、異粒變速控釋肥等技術也結出豐碩成果,并在大田大面積推廣施用。例如,我國以中國農科院、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鄭州大學、湖北大學、華南農大、山東金正大、漢楓、武漢諾唯凱等30多家科研單位與企業參與了緩控釋肥技術研究,緩控釋肥產量已超過100萬噸,約占世界總產量的50%以上。
2011年國際新型肥料技術大會由中國化工信息中心和武漢諾唯凱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共同主辦,于3月15日在上海召開,工業與信息化部、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中國農科院、中國貿促會化工分會行、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新型肥料專業委員會、中國海藻工業協會等有關領導出席了會議,國內外科研院所、化肥生產和流通企業、經銷商代表等300多人參加了會議。有關領導、專家、學者就國家政策、新型肥料的定位、技術行業熱點焦點問題做了主題發言,對緩釋肥技術、發展現狀、腐殖酸肥料、海藻肥料等新型肥料技術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研究。
近年來,我國農業施肥量大增而施肥效果遞減,浪費嚴重,并形成了農業面源污染。據國家有關部門的研究和實驗數據表明,我國氮肥生產約占全國能源消耗的5%,每年氮肥在生產及施用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約占全國排放總量的8%。與會專家和代表一致認為推廣以緩釋控釋肥為代表的新型肥料勢在必行。隨著我國今年貨幣政策的適度緊縮,節能減排力度加大,中國肥料行業再次面臨行業整合,符合我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發展要求的緩釋控釋肥料、腐殖酸肥料、海藻肥等新型肥料迎來了巨大商機和黃金機遇期。
與會專家和代表還一致呼吁,我國政府應加大科研投入,扶持優勢企業,大力推進新型肥料技術的創新研究,增強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同時借鑒國外肥料補貼政策的做法和國內較為成熟的有機肥補貼機制,對使用緩控釋肥等新型肥料的農民給予補貼,調動農民使用新型肥料的積極性,推進新型肥料推廣應用,以取得我國農業生產、生態保護、資源節約等多重效益。(楊豪,高書遠)
上一條:安徽省:開春農資價格平穩下一條:NYMEX原油期貨16日收盤上漲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