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京召開了全國冬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電視電話會議。會上水利部部長陳雷提出,在今冬明春農田水利建設上要實現總投資較上年增加10%以上,超過2400億元。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表示,國家發改委將視情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水利建設的支持力度。同時,財政部副部長廖曉軍也表示,將繼續推進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提高固定資產投資和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用于農田水利建設的比重,加強大中型灌區和末級渠系改造升級。
投入持續加大
農村水利建設是直接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的問題。近年來,中央不斷加大對農村水利建設的投入。
今年7月,財政部、水利部發布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有關規定的通知,要求從2011年起,各地要將10%的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田水利的建設。并且,水利部根據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政策目標,明確到2015年,水利投資總額要達到1.8萬億元,其中的20%要用于農田水利建設。
此外,據水利部部長陳雷介紹,自去年同期以來,我國已累計完成農田水利建設投資2163億元,較上年增加43.8%,并且農田水利建設已納入到地方領導考核中,作為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同時,今年中央財政安排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專項資金達126億元,比上年增加48億元,增長了61.5%;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的資金分別達到了168億元和130億元。
監管有待跟進
在此次會議上,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也指出,當前我國農田水利建設中存在組織發動群眾難、資金足額配套難、施工質量監管難、工程維護管理難等問題。
這些問題集中反應出了在農田水利建設中監管環節的薄弱。一位業內專家向記者表示,我國農村的水利工程很多都已出現了質量問題,有些是因為年久失修,有些在建造時質量就不夠過關。
目前,我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維護工作在人力和財力方面的投入都存在不足。但這個問題并不能簡單歸結到資金支持力度上的不足,往往是因為監管方面的不足甚至是缺失,導致資金的有效利用率低。同時,作為建設和收益主體的農民缺乏監督“話語權”,并且也缺乏參與監管的渠道和積極性。
中央部門也提出要改革資金和項目管理方式,提高資金分配的透明度和規范化水平,加強資金監管,提高使用效益,并且要積極支持農田水利管理體制改革。“那就要看怎么執行了”,這位專家說到。
發展仍需統籌
農田水利建設起先被完全當做是公益性項目,在資金、監管等方面都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但這類公共項目的建設和服務在實際的操作中往往是失敗的。但市場化的手段開始介入到農田水利建設后,又出現了本該以民為本,卻以利為本的局面。有報道稱,在農田水利“私有化”改革中,承包給私人的水利設施成為了旅游開發項目,而周圍農民的用水卻成為問題。
“在堅持公共性、公益性的大基礎上,資金籌集要多渠道、監督管理要民主化。”專家介紹到,就是靈活發展農田水利建設,在資金方面不能只依賴政府的投入,盡管當前我國不斷加大對農田水利建設的支持力度,但光有政府投入相對于我國農村水利建設整體滯后的局面來說肯定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利用到社會資源。另外,監管上要民主就是要聽到農民的聲音,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并參與到農田水利的建設中來。(冰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