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天然氣的供應短缺,頁巖氣概念近年來的火熱,讓一些天然氣下游用戶把目光投向了頁巖氣的開發。但筆者認為,頁巖氣難成化企解決“氣短”問題的“救世主”。
一方面,我國頁巖氣大規模商業化開采尚待時日。此次國家能源局下調了頁巖氣規劃產量,印證了我國頁巖氣開發仍處于起步階段。雖然目前重慶涪陵、陜西延長等示范區塊情況還不錯,但畢竟示范的時間還短,其經濟性如何還有待市場檢驗,對環境的影響如何也需要詳細考察。按照最新透露的規劃,到2020年,我國頁巖氣實現產量300億立方米,這與我國2013年全年天然氣表觀消費量1676億立方米相比,仍顯得非常有限。
另一方面,頁巖氣價格是個大問題。目前我國頁巖氣開發最成功的是中石化涪陵氣區,同在涪陵的建峰化工順理成章地成為我國首家用頁巖氣生產氮肥的企業。然而,雙方價格卻遲遲未談攏。中石化方面確定的頁巖氣商用保本價為2.78元/立方米,而重慶目前工業用天然氣價格為2.54元/立方米,化肥用氣價格為1.30元/立方米,建峰化工希望頁巖氣的成本在2元/立方米以下。
有專家分析,天然氣價格超過2元/立方米,下游企業就很難接受。以尿素為例,每生產1噸尿素,約需天然氣700立方米,按2元/立方米計算,每噸尿素的天然氣成本就是1400元,再加上電費、人工、管理、銷售等費用,成本要超過1500元,而現在的尿素出廠價也不過1500元左右。如果按2.78元/立方米計算,賣尿素的錢還不夠買頁巖氣的。因此,目前來看,化工企業還用不起頁巖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