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我國建立化肥商業淡儲制度以來,淡儲量一直只增不減,從最初的800萬噸上升到2013年的最高1800萬噸。然而今年的化肥淡儲量卻首次出現下跌。據報道,10月28日在京召開的2014/2015年度國家化肥淡儲及簽約會議確定,本輪各承儲企業淡儲量在5萬噸及以下的無變化,在10萬~20萬噸的按20%的比例減承儲量,在20萬噸以上的按25%的比例減量。化肥淡儲為何要減量?筆者分析,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是化肥供需狀況發生大的變化。我國建立化肥淡儲制度時,國內化肥產量有限,需要廠家淡季時也要保持生產。否則就可能出現第二年農民春耕用肥旺季時,化肥供不應求,影響春耕生產,或者春耕時貨源緊張大幅拉升化肥價格,損害農民利益。但現在化肥產量大幅增加,不僅能有效滿足國內需求,而且還要有大量的化肥出口才能保持產銷平衡,淡儲對保障供給的作用大幅下降,沒必要再搞那么多化肥淡儲了。
其二是淡儲對市場的負面效應逐漸顯現。大量的化肥淡儲會放大市場的需求效應,造成貨源供應偏緊,在淡季時推漲價格,而這種虛高的價格與實際的產銷關系、供求關系是不相符的。在旺季時往往價格又會掉下來,形成淡季時價格反比旺季時價格高的畸形現象,不僅讓淡儲企業虧損,而且扭曲了市場。由于淡儲對市場的負面效應增大,有人甚至提出要取消淡儲。
其三是經銷商淡儲積極性下降。據經銷商反映,國家給予的淡儲貼息遠低于企業的承儲費用,不足以彌補企業增加的成本。整個淡儲期間1噸的費用是110元,銀行貸款的利息只占費用總額的32%,還有68%的部分國家沒有補貼。另外,還有大量的中小經銷商沒有中標淡儲,拿不到補貼,他們承擔的淡儲風險就更大了。這些年經常出現淡季價格比旺季價格還高的情況,讓搞淡儲的經銷商虧損累累。
筆者認為,短時間內化肥淡儲不應該取消,采用逐步縮小化肥淡儲規模的方法是合適的。因為現在化肥企業效益本來就很差,開工率不高,尿素企業開工率從去年的80%降到今年的70%以下,如果一下子取消淡儲,勢必會有更多的經銷商等候觀望。在淡季時化肥廠家生產出來的產品無處去,只能不斷降價,使得企業虧損更加厲害,最后可能會導致眾多化肥廠家被迫停產,對來年的春耕化肥供給將產生不利影響。
未來化肥淡儲制度改革還要繼續下去,但仍以小步慢調的方式比較好,馬上就來個180度的大轉彎對市場的沖擊太大。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農業生產事關國家糧食安全,化肥生產也容不得半點閃失。應在逐步減量并在招標方式等方面進行調整后,再考慮逐步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