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12月1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1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1.4%,漲幅創出自2009年11月份以來的新低。業內人士預計,未來中國通脹水平仍保持溫和可控,為調控留出更多空間。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余秋梅解讀稱,11月份CPI環比下降,主要是由于受天氣、季節和國際因素影響所對應的新漲價因素的減少。從影響CPI的主要商品價格變動趨勢來看,農產品對物價的影響總體可控。
每年冬儲備貨進入旺季,市場走勢都會成為農資行業的聚焦點。而每年的11月份磷復肥產銷會上的化肥市場分析會,也成為肥市行情的風向標。今年磷復肥產銷會市場分析會上,來自農資行業領軍企業的市場分析人士針對氮、磷、鉀三個肥種分別從宏觀和微觀上均作了較為深入的探討。與往屆磷復肥產銷會不同,這次的分析人士更多地從企業實際市場操盤的角度來進行解讀,無論對農資企業還是對經銷商們,都有望在冬儲備貨中起到指航引路的作用。雖然有些市場預測仍顯隱晦,但個中方向,相信讀者都能有所領會。
氮肥:國內洗牌加速 國際過剩加劇
2014年已成為尿素乃至氮肥行業的洗牌提速年。
2013年,行業洗牌的引擎加足馬力,2013年之后,行業進入結構性產能過剩階段。以山東為例,2013年尿素由年初2100元(噸價,下同)大幅下跌到當年10月份最低1500元,2014年開春后創出新低1350元。本輪市場價格下跌幅度之大、時間之長,多年未見。價格低迷已經導致行業加速洗牌,行業進入去產能化階段。
據中農集團市場分析人士分析,氮肥行業的艱難洗牌還有以下表現:
一是氮肥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大幅下降。據氮協數據:2014年1-9月氮肥行業主營業務收入為1902.8億元,同比下降5.0%;累計實現利潤-42.3億元,同比下降220%。其中7月份單月虧損-9.5億元,創月度虧損記錄。無論是累計虧損額還是單月虧損額,都創造了全行業虧損記錄;
二是氮肥行業虧損面擴大。在全行業332個氮肥企業中,虧損企業164個,同比增加34家;虧損企業虧損額95億元,同比增66.9%,虧損面達到49.4%。
三是尿素產量現小幅下降。1~9月份尿素產量4980萬噸(實物量),同比下降1.3%,開工率在70%左右,創多年來開工率新低,煤頭企業77%,氣頭企業55%;
四是新增產能和淘汰產能同時發生。1~9月份新投產4套裝置300萬噸,退出產能400萬噸,預計9~12月份新增375萬噸產能,淘汰產能100萬噸,全年累計新增產能675萬噸,淘汰產能500萬噸,凈增產能175萬噸。
中農控股上述分析人士認為:今年氮肥行業贏利狀況不佳的同時,出口看點較多。就今年1~9月份而言,有四大特點:
一是數量大,1~9月中國氮肥出口量537.8萬噸(折純),同比增43.6%;其中尿素807.6萬噸(實物量),同比增64.8%;二是出口價格低,出口與內貿市場關聯度增強;三是內蒙、新疆、陜西等西部新增產能出口數量增加,逐漸成為出口的主力貨源地;四是企業重視出口,產品質量顯著提高。
從國際市場來看,尿素產能供大于求之勢逐年加劇。
根據IFA統計,2014年全球新增尿素產能0.09億噸,全球尿素產能將達到2.07億噸,按照91%的開工率折算,供應量為1.89億噸。而需求小幅增長至1.75億噸,同比增長3%。其中肥料增長至1.44億噸;工業需求將達到3100萬噸。整體來看,2014年全球尿素供大于求0.14億噸,占總供應量的7%,供需矛盾進一步加大。
未來國際尿素市場供需矛盾將進一步加大。專家預測,2018年合成氨將在2013年的基礎上增長16%,達到2.45億噸,新增的產能將集中在東亞(中國、印尼)、非洲(阿爾及利亞、埃及、尼日利亞)、中東(沙特阿拉伯、伊朗)和拉丁美洲地區。
預計未來5年,全球尿素產能將增加4100萬噸,達到2.45億噸,其中東亞增長速度最快,為35%,其次是非洲和北美。需求增量顯然滯后,2018年尿素需求將達到2.03億噸,東亞、南亞、拉丁美洲的尿素需求保持增長。供應的快速增長和需求相對平穩將導致過剩的增加,同時各國也倡導減少尿素的使用,增加多元肥料的比重,進步增加供需矛盾。
專家認為,影響國際市場的因素有三點值得關注:一是烏克蘭受天然氣供應影響,尿素產能減少;二是美國四套大顆粒裝置投產,320萬~400萬噸產能釋放;三是印度補貼政策及招標方式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