賒銷,通常意義上的農資營銷“毒瘤”,如果有人在公開場合為之辯護,往往會被群起而攻。然而,農民在用肥季節往往短缺資金,化肥等農資用品又是剛需,這就造成了經銷商和農民之間的賒銷。一邊高喊著“拒絕賒銷”,一邊無可避免地投入賒銷的懷抱,已成為農資經銷商最深處的痛。但是在寧夏吳忠市,記者發現中農金合農資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卻有著不一樣的應對方式。他們通過與銀行的合作實現了創新賒銷,將原本“打白條”類型的賒銷方式詮釋為一種有合同可依的方式,將賒銷系統中的各個環節納入到可以規范的信用體系內。或許,這樣堂堂正正的資金往來,才是是農資賒銷的應有面貌。
“吳忠模式”為行業提供新思路
國內農業生產規律決定了農資賒銷在基層幾乎無法避免。農民在用肥季節往往短缺資金,但是在這個時節化肥等農資用品又是剛需,這就造成了經銷商和農民之間的賒銷。
令人憂慮的是,賒銷的存在往往是基于雙方的絕對信任,農民從經銷商手里拿貨往往通過我們熟知的“打白條”的形式,有時甚至都只是口頭約定。所以,經銷商在進行賒銷的時候往往存在著資金回流慢,甚至是資金難以回收的風險。當然,這并不是因為農民信譽不夠,而是在荒年或者農作物歉收的時候農民自己本身就難以收回之前的投入,更遑論對經銷商的賬目進行還款了。這種“打白條”類型的賒銷方式就仿佛一個無底洞一般,當一個環節出現資金的斷裂或者資金的后繼不足,就會影響所有的循環系統。
賒銷的整個系統建立在沒有制度、法律約束和規范的信譽體系之上,也就是說所有賒銷體系內的環節都是沒有保障的,一方賴賬,另一方沒有任何的手段去追訴這些賴掉的資金,最終造成整個行業的信用危機。
對于吳忠市的賒銷模式,記者認為它的建立有著自己的相應的地區背景,是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產物,可能并不是一種能夠適應全國的萬能模式。寧夏國有投資運營有限公司投資運營部總經理馬彥良同意記者的觀點,他認為:“與其說是一種新型的模式,倒不如說這種賒銷體系是一種因地制宜而產生的信貸體系。農戶的融資問題并不是沒有人提到過,只是種植業的風險具有不可預估的特點,不確定因素太多,因此很少有人有這個膽量去第一個吃螃蟹罷了。”馬彥良進一步補充說:“不過這倒是為農戶的融資、區域農資資源的整合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新思路。”
記者認為且不論這種模式是否具有復制功能,就模式本身而言,吳忠市的賒銷體系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現在農資圈內普遍缺乏的契約精神,或者說規范了的信任體系。這種通過政府和銀行的監管而形成的規范化的契約性的信任體系也許正是我們現在所需要努力的方向。賒銷不可怕,可怕的是賒銷背后所造成的信任危機。與其懼怕賒銷,我們不妨直面它,來一場堂堂正正的賒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