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大深化農村改革力度,糧食產量實現“十一連增”,農民收入繼續較快增長,農村公共事業持續發展,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為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作出了突出貢獻。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如何在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必須破解的一個重大課題。國內農業生產成本快速攀升,大宗農產品價格普遍高于國際市場,如何在“雙重擠壓”下創新農業支持保護政策、提高農業競爭力,是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考驗。我國農業資源短缺,開發過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資源環境硬約束下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必須應對的一個重大挑戰。城鄉資源要素流動加速,城鄉互動聯系增強,如何在城鎮化深入發展背景下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實現城鄉共同繁榮,是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破解這些難題,是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重大任務。必須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動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
2015年,農業農村工作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按照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的總要求,繼續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全面推進農村法治建設,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努力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辟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獲得新成效,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一、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做強農業,必須盡快從主要追求產量和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科技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1.不斷增強糧食生產能力。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糧食省長負責制。強化對糧食主產省和主產縣的政策傾斜,保障產糧大縣重農抓糧得實惠、有發展。
2.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科學確定主要農產品自給水平,合理安排農業產業發展優先序。
3.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加強縣鄉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能力建設。
4.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
5.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
6.加強農業生態治理。
7.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
二、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加大惠農政策力度
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富裕農民,必須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開發農村二三產業增收空間,拓寬農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農增收力度,努力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保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的勢頭。
8.優先保證農業農村投入。增加農民收入,必須明確政府對改善農業農村發展條件的責任。
9.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健全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
10.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增加農民收入,必須保持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
11.強化農業社會化服務。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完善農業服務體系,幫助農民降成本、控風險。
12.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13.拓寬農村外部增收渠道。增加本民收入,必須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和創業。
14.大力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加快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步伐。
三、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繁榮農村,必須堅持不懈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強化規劃引領作用,加快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水平,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15.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16.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
17.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18.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建設。
19.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
20.切實加強農村基層黨建工作。
四、圍繞增添農村發展活力,全面深化農村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把農村改革放在突出位置。要按照中央總體部署,完善頂層設計,抓好試點試驗,不斷總結深化,加強督查落實,確保改有所進、改有所成,進一步激發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活力。
21.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民家庭經營主體地位,引導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創新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方式,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22.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農村集體所有制有效實現形式,創新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機制。
23.穩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
24.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要主動適應農村實際、農業特點、農民需求,不斷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創新。
25.深化水利和林業改革。建立健全水權制度,開展水權確權登記試點,探索多種形式的水權流轉方式。
26.加快供銷合作社和農墾改革發展。
27.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制。
五、圍繞做好“三農”工作,加強農村法治建設
農村是法治建設相對薄弱的領域,必須加快完善農業農村法律體系,同步推進城鄉法治建設,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做好“三農”工作。同時要從農村實際出發,善于發揮鄉規民約的積極作用,把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
28.健全農村產權保護法律制度。
29.健全農業市場規范運行法律制度。
30.健全“三農”支持保護法律制度。
31.依法保障農村改革發展。加強農村改革決策與立法的銜接。
32.提高農村基層法治水平。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高度出發,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切實防止出現放松農業的傾向,勇于直面挑戰,敢于攻堅克難,努力保持農業農村持續向好的局面。各地區各部門要深入研究農業農村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面臨的風險挑戰,科學謀劃、統籌設計“十三五”時期農村改革發展的重大項目、重大工程和重大政策。加強督促檢查,確保各項“三農”政策不折不扣落實到位。鞏固和拓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堅持不懈改進工作作風,努力提高“三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加快農村改革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新的貢獻?。ň_晴)
上一條:《穩定性肥料》國家標準通過評審下一條:《穩定性肥料》國家標準通過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