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全國“兩會”進行時,《中國農資》記者張番今年全程駐會深入采訪,為讀者呈現“兩會”亮點、熱點、創新點。每年的全國“兩會”都為農業的發展搭建一個跑道,國家政策努力“帶跑”,龍頭企業率先“領跑”,創新企業積極“搶跑”,我們每一個農業工作者拼命“奔跑”,“三農”的發展一定迎來會有喜人的成效。
農業現代化這回真的來了
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現代農業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進行的社會化農業。2015年兩會期間,“農業現代化”再次成為代表委員的熱議關鍵詞。
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譚志娟建議,國家從提高黑龍江糧食產能、保障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以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堅持兩條腿走路,對黑龍江耕地保護和探索農業發展新方式加大扶持。一方面,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強化政策支持,加大對耕地的保護和補償力度。一是“糧補”與“地補”要并行,國家要對有利于養地肥田、提高地力的農業措施進行補貼;二是建立耕地資源消耗補償制度,建議每調出1噸商品糧國家給300元左右的補貼;三是加強耕地保護的法制與機制建設,加快依法保護耕地進程。另一方面,發揮市場這只手的作用,積極探索質量效益型農業發展的新路子,充分調動生產主體對保護耕地的積極性。在農產品生產的全過程中廣泛應用信息化手段,通過物聯網把基地的生產方式、產品的流通過程透明地呈現給消費者,通過把過去建立在銷區的現代化智能倉儲設施移到產區,把千家萬戶的冰箱集中到齊齊哈爾,建立一個保存高端食品的大冰柜、大冷庫,再通過電子商務平臺改變傳統的供求模式,使高端產品與高端人群實現快速、不落地的對接。
全國人大代表、寶雞市市委書記上官吉慶認為,現代農業必須由現代的農民來支撐,傳統的農民搞不成現代農業,因此,對農民的職業培訓很重要。然而,培訓職業農民不能粗放開展,而要增強針對性和時效性。培訓要分類指導,按不同的層次和類型來分,比方說要有核心骨干的培訓、產業領頭人的培訓、大眾化的培訓;生產領域的培訓,還要有流通領域的培訓。對農民的職業培訓前提是要結合現實需要增強分類型培訓。
對政府而言,首先,開展農民培訓工作,要把兩方面問題搞清楚:一是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什么樣的職業農民;二是現實中的農民要完成現代農業賦予他們的使命,需要什么樣的培訓。根據這兩點,各縣可以定各縣的培訓內容,各村可以定各村的,但政府要把培訓規劃搞好。其次,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委托第三方進行培訓。政府制定規劃方案以后,可以向社會招標。
全國人大代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孫其信也認為我國科研院所和許多優秀企業在促進種植業長期可持續發展方面有很好的優勢。首先,要推動技術創新的方向性轉變。農業產業要從生產主導型向消費主導型轉變,所以科技布局的方向上也要有結構性的轉變。過去我們只談種多少,現在不僅要談怎么種,還要談怎么流通、怎么讓老百姓更喜歡消費,這是要轉變我們科技創新的思路。其次,要提升創新的質量。過去蔬菜種子要依靠進口,那是因為我們的科技競爭力不強。如果科技創新提升質量,必然在推廣應用方面有巨大的潛力。再次,對人才從事創新工作提供更加寬松的激勵機制,人的積極性要被調動起來,可以通過三個驅動力實現:第一是拉動,第二是推動,第三是發動。建立激發創新的機制,讓科研人員愿意創新、敢于創新,讓創新成為常態。
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
一方面我們的農業實現了連年豐收,但另一方面我們在生產方式、結構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重要的就是農業自然資源已經到了嚴重透支的地步,水資源、土地資源,還有其他的相關資源。確確實實,我們的農業到了要減壓、減負的時候。所以在這個時候,在這樣一個時點上,我們國家提出推動農業現代化必須要把轉方式、調結構擺到重要位置,也就是基于這些考慮。我們要明確,這次轉方式、調結構是國家在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統籌生產、市場、生態等多種因素下作出的決策,而且今天的轉方式、調結構不是被迫轉,而是主動轉、積極地轉、穩健地轉,使我們的農業能夠在穩定的情況下,在保持好的趨勢的情況下,對不利的因素進行充分的調整、防范或者克服,實現農業持續、健康、穩健的發展。
這次調結構、轉方式,其目的就是要推動農業發展從拼資源消耗、拼化肥農藥強投入、拼生態環境這種粗放經營,轉到兩個注重——就是注重產量、質量和效益并重,注重集約、節約和創新上來,努力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新路子。
化肥、農藥零增長成為硬目標
化肥和的廣泛應用,雖然對大幅度提高農作物質量和產量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也帶來了諸多問題,2014年,國家提出力爭2020年農藥、化肥使用總量實現零增長,在今年兩會期間“化肥、農藥減量”引發代表委員熱議。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技協會副主席陳章良認為,化肥農藥零增長的目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生產企業應及時轉型。經濟發展的要求不能保護落后的企業,國家控制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應對生產企業起到倒逼的作用。企業在尋找出路應注重研發環保、高效的肥料,例如葉面肥、微量元素肥料等,根據作物的需求施用,可以迅速提高化肥利用率。其次,企業應積極參與到大數據的應用中,利用大數據引導農民如何種田。例如,根據地域分布分析土壤里養分的含量和污染程度等。未來農業需要向精細化發展,化肥農藥企業更應做出大量工作。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提出,提高我國肥料利用率可以通過兩個方面的工作開展:對農民的培訓和化肥生產技術的提高。首先,我國對如何施用化肥農藥有一套完整的技術推廣體系,用來向農民宣傳。向農民宣傳的工作主要應由企業、農技部門、科研院所來開展,結合科研工作和培養人才的需要,推廣施肥技術。
其次,農藥化肥生產技術的改進也非常重要。我國糧食產量“十一連增”,最重要的動力不是種植面積的增加,而是科學技術成果的集中。通過提高化肥農藥的技術含量,針對作物的需求生產,可以大大地減少浪費、提高肥料效率。
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長諾衛星談到,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柴達木盆地是舉世聞名的“聚寶盆”,鉀鹽、鎂鹽等礦藏儲量居全國首位,且礦產資源具有儲量大、品位高、類型全、組合好等特點,是循環經濟和新型工業化發展的重要基礎支撐。正是因為這樣,鹽湖資源的開發利用,在循環產業體系建設中處于基礎和核心地位。今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的基礎之年,未來,鉀鹽的開發要更注重可持續發展以及生態保護的措施。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副院長王海波:
“化肥農藥雙減項目”是科技部正在組織的一個重要的科研項目,也是作為國家財政支持的試點重點科技項目之一。項目的目標是把我國化肥農藥用量減下來,并且減量幅度較大,我認為,這將給農資行業和農資企業帶來巨大的發展變革的機遇。
農藥方面,企業要服務于理念的變化,在植保上實行前移式改革,治病于未病,防蟲于未蟲。除了要加強研究高效低毒的農藥產品以外,還要改變農藥的使用方式。病蟲害的治理貴在預防,并且要統測統防,只要這么做才能達到減少農藥使用量的目的。我認為統測統防的工作應該由公益組織來做,因為每家每戶治理病蟲害的方法、態度、用藥方式上都不一樣,往往防蟲防病的效果不好,會導致很多問題。如果農民種地不用買農藥,而是由國家來統一防治,在最佳的時機用藥可以減少用藥量,效果肯定最好。這條路也許會曲折,但是未來要把農藥使用量降下去,必須這么做。這種方式需要選擇施用高效低毒的藥,農藥企業來必須要適應這種發展方式和趨勢。
化肥方面,要進行栽培制度的變革,將來的施肥方式將發生巨大的變化。近幾年推行的水肥一體化技術,已經找到了提高肥效的路徑。未來肥料的研發、使用方式、產品類型、形態都會有變革,農資企業要事先預料到這種變革。雙減項目推進下來,這種變革是必然發生的,將來作為農資的生產經營者不能以量取勝,要適應作物生長需求上取勝,環境安全、成本降低了,農業效益提升了,農資經營者也會在共同利益中分享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