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 優惠正在淡出
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氮肥行業主營業務收入為2616.7億元,比上年下降6.2%;行業虧損56.6億元,2013年行業盈利59.2億元;虧損企業156家,增加23家;虧損企業虧損額129.6億元,增長106.7%;行業虧損面達到47.1%。
2014年,磷復肥行業(含磷肥和復混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5280.5億元,同比增長9.4%;主營業務利潤率為4.0%,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其中,磷肥行業主營業務利潤率為1.7%,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全行業虧損企業虧損額達35.1億元,同比增長18.6%。
由此可見,2014年我國化肥行業異常艱難。2015年行業能否走出低谷,是化肥企業切實關心的問題,而政策層面的影響是企業關注的重點。
2月17日,農業部印發《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擴大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實施的范圍,通過新技術運用,提高化肥利用效率。《方案》提出,到2020年,使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達到9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化肥使用總量實現零增長。“《方案》的實施,將對化肥企業提出更大挑戰?;势髽I要想生存發展,在戰略方向上必須實現‘三個轉變’,即由注重產能擴張向注重效益提升轉變;由注重生產導向向注重需求導向轉變;由注重市場營銷向注重全產業鏈轉變。”農業部種植業司耕地與肥料管理處副處長仲鷺勍表示。“《方案》規定了最遲時間,國內用肥量將會不斷降低。因此,今后國內化肥企業之間的競爭將更加激烈,使企業不得不更關注產品的附加服務。”云南云天化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經理許定國如是說。
一些業內人士甚至擔憂,針對化肥企業的優惠政策正在淡出。“目前化肥行業享受的免征增值稅以及優惠氣價、電價、運價等優惠政策不斷調整,優惠大幅減少,預計2015年還會有一定幅度的調整。這將導致化肥生產和流通成本大幅提高。隨著關稅、淡儲政策的調整完善,政府將逐漸減少對市場的干預,化肥市場將面臨不少挑戰。”魯西化肥集團運營管理主任王付倫表示。
在政策層面,化肥行業還面臨不小的環保壓力。據了解,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河北及周邊各省的環保壓力再度升級,大量化工企業停產減產,化肥企業也不例外。
“今年2月,華東環保督查中心對山東省臨沂市主要領導進行約談。出于環保壓力,整個臨沂的復合肥廠全部停產,具體生產日期待定。僅從工業復合肥對尿素的需求方面分析,大量下游復合肥企業停減產無疑對尿素行業帶來更大考驗。”許定國指出。
市場: 整體難有改觀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受制于政策、環保、成本等因素,今年我國化肥市場整體難有大的改觀。
氮肥市場方面,業內人士也進行了分析。“從農業需求看,因為農業部制定了《方案》,預計2015年農用化肥需求將保持穩定或微幅增長。從工業需求看,隨著人造板產量的增加、新《環保法》的實施以及柴油車國Ⅳ標準全面執行,預計今年人造板、火電煙氣脫硫、車用尿素等領域對尿素的需求量在1600萬噸,同比增加100萬噸。”王付倫表示。
從市場價格看,受國際糧食價格下跌、國際能源價格下降、巴西等國家處于需求淡季、俄羅斯盧布貶值等因素的影響,從2015年2月份開始,國際尿素價格一路下跌,目前已低于中國離岸價。“我認為國際尿素價格基本探底,隨著5月份一些國家采購需求增加,國際尿素價格可能會小幅走高。而從國內情況看,預計隨著4月份尿素價格進一步下滑,5月上旬有可能跌破1500元/噸;5月中下旬,隨著夏季追肥開始以及氣價、電價上調帶來成本上升,形成價格聯動,后市總體比較看好。”王付倫分析道。
企業: 創新運營模式
那么,在利好政策淡出、市場保持新常態的背景下,化肥企業該如何走出困境?
“我們大多化肥企業太依賴資源價值本身,亟須不斷調整產品結構,創新銷售模式、運營模式和資本模式,提升農化服務能力和水平。”許定國指出。中國化工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國內不少化肥龍頭企業已開始在銷售、運營模式上不斷創新,實現了突破。
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個典型。據史丹利公司副總裁溫峰介紹,該公司不斷加快銷售渠道轉型升級,實現了從多單純肥料銷售、多類品牌均銷售的普通店到產品專賣、品質保證、農化跟蹤的專賣店,再到顧問式銷售、滿足個性化需求、掌握用戶數據、可EB下單的體驗店的銷售模式。在產業鏈上,公司大力發展全程種植解決方案、土地耕種托管、全程種植管理、糧食收儲、統收統售等運營模式。
據了解,今年2月史丹利發布公告稱,擬出資5億元設立全資子公司史丹利農業服務有限公司,通過對外投資、合資合作等方式,為種植大戶、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提供綜合性農業解決方案。其中,史丹利按銷量為客戶提供專用貸款推廣“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職業經理人+社會化服務”等經營方式,貸款額度根據客戶對史丹利的忠誠度,以及對史丹利每年的購買力來定,一般以銷量或用量的比例作為有效參考。
在營銷創新方面,安徽司爾特肥業股份有限公司也不甘示弱。該公司不斷建立和完善服務機制,奮力搶占農資電商價值鏈高端藍海。“以‘O2O’模式為核心的農資電商平臺具有信息公開透明、暢通銷售渠道、減少流通環節、容易滿足區域個性化需求、線下專業化服務等顯著優勢。作為新型服務主體之一,司爾特在測土配方、肥料服務、田間管理方面有著自身的獨特優勢,而且有機會基于自身核心業務拓展其他農產品銷售通路。”司爾特磷銨公司總經理聶選亮說。
據聶選亮介紹,該公司以農資信息云為架構,以測土配方施肥研究基地的大數據為支撐,通過軟硬件購置、集成及系統開發,搭建以測土配方施肥為特色的司爾特農資電商線上平臺,提供農資展示交易、測土施肥決策支持等個性化和主動式服務;在重點產糧大省,依托現有司爾特物流與經銷網絡,整合土肥、植保、農技推廣等基層服務機構的優勢資源,通過添置測土配肥儀器、信息化設備等,借鑒連鎖經營模式,統一產品配送、統一品牌標識、統一經營方針、統一服務規范、統一價格體系,結合線下已成熟的各鄉鎮、村門店網絡及倉儲物流資源,擬重點建設4000家村級農資電商線下服務站,穩步實施全渠道的電子商務拓展戰略,進一步打通農村配送農業生產資料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一部分企業開始關注另一種多層級市場運營新模式——商品上市IPO。
“盡管傳統電子商務模式集中、快捷,仍然無法滿足大宗商品行業企業降低運營流通成本、規避價格波動風險、提高流通效率的需求。”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周家宇指出,新的市場運營模式——商品上市IPO,可實現電子商務+交易所的價值,具有極強的價格發現功能,且商品價格具有權威性和影響力。該模式對于一些企業老客戶或個性化采購也有解決方案:一是可以開設老客戶電商專場,針對性銷售和采購;二是可采取多種競價和報價模式,兼顧大宗交易和個性化采購的需求;三是可將銷售直達終端,100個客戶每家采購500噸,可少量多頻交易、電子合同簽訂和管理,簡便高效。
據中國化工報記者了解,國內不少化工企業已在渤海交易所率先實現商品IPO,如神華集團、中國化工集團等。今年7月,與化肥行業密切相關的原料硫黃也將在渤海交易所掛牌。
上一條:電價調整略有支撐,復合肥價格暫穩下一條:電價調整略有支撐,復合肥價格暫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