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新型肥料產品入市,被視為化解當下中國肥料市場化肥使用率居高不下尷尬的解決方案,然而,在實際推廣過程中還存在著準入制度的門檻限制。
“我們正在加速研究新型化肥的登記制度,以盡快解決大型化肥企業進入新型肥料市場的準入門檻。”5月4日,國家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何才文在一場行業內研討會上透露,這將有助于加速國內新型肥料市場的快速做大。
據了解,化肥使用率過高所引發的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2015年3月7日,農業部對外表示,將從2015年起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力爭到2020年,我國主要農作物化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
“要實現這個目標難度很大,”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新型肥料專業委員會主任沈兵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目前我國新型肥料占我國肥料使用量的1/3左右,但從業企業大都是小型企業,受限于國家的新型肥料登記制度,大型企業進入新型肥料市場的難度較大,這將限制我國新型肥料市場的推廣。
化肥使用率逐年降低
到2014年止,我國糧食產量已實現“十一年連續增長”,也就是說,在我國,用只占全球8%的耕地,生產了全球21%的糧食。“這其中,化肥的貢獻力量很大。”何才文說,肥料對糧食的貢獻率大約是40%,而我國化肥使用量占全球化肥使用量的37%,我國化肥使用量在全球排名第一。
化肥使用過高所帶來的環保問題更加迫切。何才文說,包括對環境和水體的污染,肥料已成為我國環境污染的來源之一。正因為如此,農業部推出化肥零增長計劃,在保證我國糧食產量穩定安全的前提下,盡量減少化肥使用量的增長率,即從2015年起,每年的化肥使用量增幅逐步下降,原則上不超過1%的增幅,到2020年,我國化肥增長率實現零增長,之后達到肥料使用的逐步減少的目標。
為實現“零增長”目標,何才文指出,國家鼓勵在作物上推廣使用配方肥、新型肥料以及有機肥,推廣施肥方式的轉變以提高耕地質量,推廣秸稈還田,規?;洜I利于推廣新技術和產品。
登記制度遇進退難題
“但當下大型企業參與新型肥料推廣的難度較大,”沈兵介紹,2000年農業部《肥料登記管理辦法》實施,但多年來飽受爭議,該項制度不僅造成市場流通混亂,企業負擔加重,還助長了地方保護主義,不利于化肥生產流通體制的改革。
沈兵介紹,很多新型肥料的配方都是農業部門、農業專家提出的,新型化肥要獲得登記許可,必須再經過至少1~2年的實驗,動輒幾十萬的投入才能拿到“身份證”,企業在收到生產許可證之后要再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登記,無疑是一種資源的浪費,制約了新型肥料的發展,也不利于化肥增長率零增長目標的時限。
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萬連步亦指出,肥料生產許可和登記之間的關系尚需理順。肥料管理所依據的基本法律法規多元化,造成了管理主體多元化,肥料市場監管和檢測檢驗機構政出多門,多頭執法,市場交叉重復管理和漏管現象嚴重,不僅增加了企業市場運營成本,還出現了監督管理真空現象,給部分不法企業市場投機的機會。肥料生產企業的市場準入制度收到生產許可證制度和肥料登記制度的雙重管理,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市場運營成本,兩者之間的關系需進一步理順。
萬連步建議,在肥料專業法律法規起草中,充分體現目前政府改革的方向和思路,積極簡政放權,盡量減少行政干預,以減少肥料企業的經營負擔。
沈兵則認為,大企業進入新型化肥市場可加速促進行業規范,但目前大企業普遍表示“拿不到登記證”,他建議可把發放登記證的權限下放給學會、協會等非政府機構,“既然已經拿到了生產許可證,配方獲得行業認可,就不該再在登記證上卡殼了。”
上一條:新型化肥推廣難 準入制度待破局下一條:新型化肥推廣難 準入制度待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