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資行業這幾年走入了發展的低谷,各種產品產能出現不同程度過剩,思變已成為從業人員共同的話題。新型肥料層出不窮也證明了這一點,但從發展模式上一直沒有走出一條創新之路。根本原因是行業怎么改變都改變不了生產廠家對于流通商的依賴。2007年、2010年的兩次肥料價格大起大落,對行業內的流通企業造成沉重打擊,部分流通企業經營甚至陷入困難局面,即使受創較小的也成了“驚弓之鳥”。流通企業本該發揮的蓄水池功能弱化得非常嚴重,對上游生產企業的支撐也減弱。對于生產企業來說,一方面面臨著同行業的競爭壓力,另一方面又面臨產品分銷困難。似乎生產企業面臨著一種堰塞湖現象,為打破困局這些肥料企業也急于尋求替代傳統流通渠道的模式。
恰逢新一屆政府上臺后,對電子商務的模式大力推崇,對互聯網經濟的重視程度超越以往任何一屆政府甚至除中國以外的任何一個國家政府。電子商務從2006年開始發力,在快消品行業可以說發展得風生水起。電子商務運用物流取代了傳統的流通,節約了成本,提高了行業效率,并且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渠道。農資行業從14年的年中開始,農資電商模式成為火爆的話題,各家農資企業躍躍欲試,腳步快的采取京東的模式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垂直電商,,如新都化工,魯西化工等;流通企業也有感覺與其坐等狼來了被“吃掉”,不如自己養成“狼”的心態。部分農資流通企業學習淘寶模式建立了電商平臺,如:云農場、云公社等。一年時間過去了,這些做農資電商雖然表面上捷報不斷,喜訊連連。但事實情況果真這么喜人嗎?具體電商交易數據不得而知,但我想大量的電商交易者還是原來的那些經銷商吧?只不過從傳統的支付模式轉移到了電商平臺上。有多大的交易量是終端用戶下的訂單,恐怕只有從業人員自己清楚。
那么,農資電商到底存在什么樣的問題?會不會如行業預想的那樣發展起來呢?我覺得難,甚至可以說前景堪憂。我覺得農資行業貿然從事電子商務,有三個致命弱點沒有考慮清楚。
第一、農資商圈的消費能力無法負擔有效的物流成本。我們知道,電子商務做得好的行業目前來說主要是快消品,面對的消費群體也主要是城市居民。我們在城市里,找一個圓點,半徑為五公里畫一個圈,這個圈覆蓋的人員消費能力是巨大的,需求是多樣的。這樣的消費能力,企業負擔的物流成本綽綽有余。一個快遞員,一個小車跑十公里,輕松送上百個客戶;而我們在農村地區,同樣找一個圓點,半徑為50公里畫個圈,這個圈覆蓋的人員消費能力之弱是不言而喻的。同時農資的需求又是單一的。同樣一個快遞物流員,在農村跑十公里,送的僅是幾袋化肥、幾包農藥。而且由于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強,這樣的需求一年只有幾次而已。沒有穩定的業務量,這樣的物流能夠有效存活嗎?有人會說農藥物流成本不高可以操作解決。但是農作物上沒有病蟲害的時候,農民不會提前購買。一旦農作物發生病蟲害,電子商務的物流能跟得上嗎?等農藥寄到了,恐怕病蟲害已經到了無可挽救的地步了。
第二、農資產品的生產資料屬性在快速加強。農業生產資料,本身就是一種生產資料,是農產品的一種中間產品,并非消費品。我們應該把農民看作是產業工人,而不是消費者,這樣我們就會好理解。我們試想,礦泉水瓶的原料聚乙烯/聚丙烯的采買,是通過電子商務采購的嗎?我想答案也是清楚的。之前由于農業生產實行的包產到戶,我國農業生產確實小而散,看起來把農資產品當成農民人人都需要的東西,就從表面上模糊了生產資料的概念。但近年來,隨著土地確權的進展,土地流轉的加快,農業生產正在向大農業的方向發展。各地種植大戶、農業公司的出現,使得原有的這種普遍性小單采購逐漸成為少數大單采購,未來的農資消費群體數量是在減少的,交易額是增加的,數十萬的大單銷售額在快消品行業恐怕也不常見。大額的交易必定是建立在以服務為依托的長期合作關系,而并非以價格為導向的偶然性采買。
第三、電子商務取代的只是產品銷售,不能提供服務。農資行業歷來存在的一個頑疾就是賒銷,這個問題的存在是有深層次的原因,就是農民在進行農業生產時缺乏安全感。農民通過拖欠農資款,來減小農業生產的風險。如何降低農業生產的風險?主要依靠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指導農民如何科學施肥、用藥、播種等等,這些服務是電子商務無法提供。也許有人會說電子商務可以提供農業保險,但事實上,農業生產的標準化是非常低下的。各大保險公司都有涉足農業保險,但基本上覆蓋的范圍非常有限。就是因為很多風險無法有效界定。電子商務意圖取代的中間流通環節,事實上才是真正構建我國現在的農技推廣體系的關鍵,農資電商根本無法逾越這套體系。
所以,我個人并不看好農資電商,現在農資電商的模式事實上都是做的B2B模式,并不能做B2C模式。既然這樣,我們就沒必要自欺欺人,完全可以用一個簡單的訂單系統管理就能解決問題,何必建立一套全功能的電子商務平臺?反對農資電商,但傾向于“互聯網+農業”這樣一個大的概念,我們在互聯網+的模式下,其實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做。利用互聯網優勢,充分調動現有分銷渠道,完善農技服務職能才是真正的農資行業的未來新模式。作為生產企業來說,拒絕炒概念,提升產品品質和服務,與分銷商建立長鏈條的服務體系,才是發展的根本。不論是什么樣的經營模式,最終落回的圓點是真正有科技內涵的好產品和有競爭力的好服務。
上一條:高氮肥在利好利空博弈中小漲下一條:高氮肥在利好利空博弈中小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