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對傳統農資企業,是一個觀念革新的挑戰,是一個市場變革的挑戰,也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正在以我們無法想象的速度,迅速改變著我國農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甚至開始撬動農資流通的業態。各大農資企業都有“觸電”行動,2015年被業內稱之為農資電商的元年。
到底我們的農資渠道面臨什么問題?電商能解決哪些問題?只有真正客觀地研究出現問題的根源,才能讓農資電商的構架設計成為傳統渠道的延伸,才能建設出最接地氣的農資電商。
土地流轉 與規模種植的誤讀
通過土地流轉發展農業規模經營對農業生產關系的改變已成為必然趨勢。不管是傳統農資渠道改革還是新興的農資電商設計都把服務規模農業生產當做下一步構建營銷體系的方向。冷靜地分析目前土地流轉的格局,國家非常明確土地流轉的三權分離,也就是說在耕地性質不改變的前提下,耕地所有權還是在村集體,承包權還是在單個農戶,能夠被流轉的只是經營權,我國土地承包的本質屬性沒有變。作為農資企業改變傳統渠道或是引入電商模式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農戶對土地固有的情感以及我國農村發展的現實國情,既要抓住種植大戶的需求,更要保持對單個農戶的傳統服務供給。
沉睡中的
農村物流配送體系
雖然現階段我國農村物流發展存在很多缺失,在物流基礎設施、物流公共服務平臺以及農村物流服務規范化程度方面都不完善。但對傳統農資流通來說,雖然農資物流體系沒有統一的品牌和系統,但大宗商品的倉儲配送體系相對比較完善,縣鄉鎮村渠道門店數量更是具備相當規模,對于農村電商發展來說,現有的農資物流足夠支撐其基本配送功能,只是這套體系還在沉睡之中,一方面沒有形成全國性的互動系統,一方面也沒有能力實現在集中用肥季節完全實現“最后一公里”服務。
現在提及農村物流有一種說法叫“雙向物流”。其實農產品進城的物流配送已經完全市場化,成熟度很高。從運營要求、配送體系、參與人群以及時間運程等因素上看,農資產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渠道和模式,很難融合在一體。所以農資電商的配送在農村市場有相當深厚的基礎,只是需要通過互聯網思維進行提升和改造。而所謂的“雙向物流”恐怕也只是一個理論性的設想。
金融服務
存在巨大提升空間
農村金融是農業生產的核心,傳統農資經銷商在融資渠道方面相對固化,成本幾乎占了經營額的10%以上。隨著規模種植戶的涌現,農村金融市場的需求空間更加巨大?,F有的農村金融信貸服務以小額農貸和農業專項貸款為主,小額農貸受額度過少限制,農業專項貸款則受放款條件和要求過高制約,導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資金需求難以快速滿足。這也恰恰給互聯網平臺提供了一個極具潛能的市場。通過互聯網技術可以更快捷、低成本、安全地啟動農村金融服務,進而改變農資經營的模式。
信息與服務進村的
端口設置
信息不對稱是農村市場一直被詬病的話題之一,另外傳統農資經銷商落實農化服務也多是以銷售產品為主。實踐已經證明,通過行政手段和依靠企業行為都很難解決農村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隨著國家對城鎮化建設的推進,農村市場在信息傳播方面開始具備了基礎的軟件和硬件,特別是移動互聯技術的普及,讓信息與服務進村有了最便捷的接入口,一個虛擬的平臺反而把農產品種植、銷售以及農資價格、技術等信息直接傳遞到農戶手中的智能手機中。
誠信與品牌評價體系建設
在農資傳統經營中,誠信既是經銷商生存的基礎,也是行業最頭痛的問題,有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不講信譽,也有企業對農民的坑騙,更有所謂專家和不良媒體的忽悠。這種現象在農村市場能夠存在,既有主客觀原因,也缺乏一個有效的評價機制。用傳統農資領域的操作手段很難找到一個有效方法。但電子商務數據化功能、淘寶網商評價功能、網絡金融安全支付功能都會為農資產業的誠信和品牌建設提供一份可靠的監督、評價體系。
農資市場的剛性需求
農資市場剛性需求規模是被行業認可的命題。只是農資產品的供給量更大,市場競爭也更完全充分。但只有需求在,剩下的就是解決供給的效率和效益問題。復合型肥料產品概念繁多正是在這種需求中尋求更大的利潤。在傳統銷售技巧開始無法再度提升市占有率的時候,通過互聯網思維改變現有農資銷售方式會是一種顛覆和重構商業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