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至23日,由中國互聯網協會、東北農業大學和金農網主辦、哈爾濱百度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承辦的2015年度北方農資企業發展戰略論壇暨第二屆農業技師高新技術交流會在東北農業大學隆重召開。來自農資生產企業、農業科研院所、土肥站、農業基層組織等行業的四百多名農資精英參加了會議。此次論壇是中國農藥、化肥市場國際論壇的一次延伸,通過專家講座、互動交流等方式推動農資行業的健康發展,提升行業整體專業素質,加強農資生產、流通環節應對變幻莫測市場的能力,從宏觀政策走向分析農藥、化肥行業的未來與發展。中國化肥網執行主編杜雙江在會上以《《傳統肥料 路在何方》》為題進行了主旨演講。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而化肥是糧食的“糧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一直以來政府對化肥行業照顧有加。但是化肥行業近年來雖然也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卻也出現了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最嚴重的就是產能結構的不合理,目前傳統肥料中主要的尿素、磷銨和復合肥等都已存在明顯的過剩,再伴隨著一系列的市場、政策因素,其行情可謂是忽而直上九天,忽而直墜黃泉,結果是政府頭疼,企業苦惱,農民也未得到什么實惠。于是乎,面對這個“被寵壞了的孩子”,政府不得不痛下決心:化肥,你該減肥了!2015年2月17日,農業部制定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將緊緊圍繞“穩糧增收調結構,提質增效轉方式”的工作主線,大力推進化肥減量提效,積極探索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其目標任務為:到2020年,初步建立科學施肥管理和技術體系,科學施肥水平明顯提升;2015年到2019年,逐步將化肥使用量年增長率控制在1%以內;力爭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化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那么在這樣的新形勢下,傳統肥料,路在何方?本著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我們就來探一探這條路,究竟該如何走下去。
一 產能過剩日益明顯
二 政策優惠逐漸取消
三 新型肥料不斷沖擊
據相關統計,我國耕地基礎地力偏低,所以化肥對糧食增產的貢獻較大,可達到40%以上。但是化肥施用存在兩大主要問題:一是施用量偏高,我國農作物畝均化肥用量21.9公斤,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公斤,是美國的2.6倍,歐盟的2.5倍,過量施肥、盲目施肥不僅增加農業生產成本、浪費資源,也造成耕地板結、土壤酸化;二是施肥結構不平衡,重化肥輕有機肥、重大量元素肥料輕中微量元素肥料、重氮肥輕磷鉀肥的“三重三輕”問題突出。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式各樣的新型肥料、有機肥得到了發展的機會,近年來呼聲越來越高。
我國科技部和商務部《鼓勵外商投資高新技術產品目錄》(2003)中有關新型肥料的目錄就包括:復合型微生物接種劑,復合微生物肥料,植物促生菌劑,秸稈、垃圾腐熟劑,特殊功能微生物制劑,控、緩釋新型肥料生物有機肥料、有機復合肥、植物穩態營養肥等。新型肥料有別于傳統肥料的幾個方面如下:1,功能拓展或功效提高,除了提供常規的養分作用以外還具有保水、抗寒、抗旱、殺蟲、防病等其他功能,此外,采用包衣技術、添加抑制劑等方式生產的肥料,使其養分利用率明顯提高,從而增加施肥的效益;2,形態更新,除了固體肥料外,還有液體肥料、氣體肥料、膏狀肥料等,通過形態的變化已達到改善肥料使用效能的作用;3,生產中新型材料的應用,如肥料添加劑、助劑等;4,運用方式的轉變,針對不同作物、不同栽培方式等特殊條件下的施肥特點而專門研制肥料,如沖施肥、葉面肥等。
新型肥料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調節土壤酸堿度、改良土壤結構、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和生物學性質。這使得新型肥料的發展趨勢與農業發展趨勢密切相關,所以政府也表示,只有加快新型肥料的發展速度,才能保證農業生產沿著高產、優質、低耗和高效的方向發展。尤其是《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的出臺,更使得新型肥料看到了躍進發展的機會。
不過新型肥料很多產品尚處于前期預研階段,技術還不成熟,距離產業化生產還有較大距離。而且市場上已經是魚龍混雜,某些非法企業以新型肥料為名,炒作概念,誤導坑害農民。另外,縱觀歐美各國肥料的使用現狀,其實仍以常規肥料占絕大多數,新型肥料只是在某些特殊作物、特殊土壤上或者其它的具體條件下才會施用。所以我們大力發展新型肥料是極為必要的,但一方面要注意新型肥料的研制、生產與推廣需要穩步發展,不能急于求成,另一方面,也決不能否定放棄傳統肥料的應用和改革。山東省化肥工業協會會長楊春升就曾經強調--無論新型肥料如何發展都不意味著基礎肥料過時了恰恰證明基礎肥料生產更重要了。所謂的“新”其實只是時間概念,現在的新型肥料逐漸也會變成傳統肥料。所以要擺正傳統肥料與新型肥料之間的關系傳統肥料應被視作基礎肥料,而各種新型肥料都是基礎肥料在施用功能、方式上的延伸而不是完全的替代。
所以,針對新型肥料的沖擊與挑戰,傳統肥料不必慌了陣腳,紛紛追潮流也去研發新型肥料,而是應該審視自身,結合市場環境的需求,再制訂轉型或升級的方案。單從升級的角度來說,其實也是大有可為。據了解,歐盟、北美發達國家的化肥施用量大都呈現先快速增長、達到峰值后保持穩中有降或持續下降的趨勢,也存在減肥增效的過程。目前我國糧食作物對氮肥、磷肥和鉀肥的利用率分別在33%、24%和42%,比2005年分別提高了5、12和10個百分點,這很大程度上是測土配方施肥的功勞。伴隨著肥料利用率的提高,化肥用量的增幅已經略現下降趨勢,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而這個過程就是減肥增效的過程,就是行業結構調整的過程。談殘酷點是洗牌,談積極些,這就是蛻變升級。
傳統肥料,路在何方?這其實不是一個惆悵的發問,而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吶喊,我們問的不應該是政策、是國際、是大環境,而應該問我們自身!面對經濟形勢的低迷,面對政策優惠的取消,面對行業競爭的升級,我們的路就在自己腳下,先苦練內功,再積極應對,最后完成蛻變升級。具體的路有很多條,企業應該尋找適合自身的路。其實所謂的“傳統”與“新型”并不是很重要,即便是新型肥料也會遇到更新的挑戰,整個化肥市場的發展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新和升級的過程。希望每個企業都能把眼光放長遠,堅守“七不原則”,即“不炒作概念,不跟風冒進,不損害環境,不浪費資源,不偷減含量,不盲目擴產,不低價出口”。我堅信,我們化肥人是不可戰勝的,化肥行業定將沖破一切瓶頸,打倒一切困難!
上一條:北方農資企業發展戰略論壇開幕下一條:北方農資企業發展戰略論壇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