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我國化肥行業不斷凸顯的產能過剩、產品同質化、生產與服務脫節等弊端,讓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蒙上了陰影。中國化肥行業的發展出路,應該是打破當前以復合肥為主的產品結構和產業格局,重點發展測土配方肥體系,同時要把測土配方肥的觸角向終端、向“三農”一線延伸。
美國是農業高度發達的國家,但美國的化肥產銷體系與我國大相徑庭。美國國內的尿素、磷銨、氯化鉀和硫酸鉀等原料肥生產企業,把產品供應給遍布全國各地的散裝混合肥料加工廠、液體混合肥料加工廠和氨化粒化肥料加工廠,這些加工廠大多建在農業生產區,服務半徑為30~50千米。上世紀90年代,美國散裝混合肥料加工廠就有約8000家(現在估計已超過1萬家),生產規模平均5000噸/年,就近覆蓋了美國所有的農業產區。其生產的散裝混合肥是根據當地土壤分析結果提出配方,用高濃度顆粒原料肥料混合配制而成的,散裝直接出售給農戶并為農戶施肥。
除了散裝混合肥,美國還有液體混合肥料加工廠1000多家,也主要分布在農業產區。上世紀末,美國散裝混合肥料+液體混合肥料市場占有率就超過80%,近十多年來還在呈不斷上升趨勢,是農業用肥主渠道。這兩種肥料均是廠家根據農戶特定作物和土壤需求加工的應用配方肥,且在布點上都緊鄰農業產區,具有很大的區域細分和差異化特征。目前美國的測土配方肥化率已經接近100%。
相比之下,當前我國各種肥料百花齊放,市場看似熱鬧,實際隱患和危機重重。國內的化肥品種現以復合肥為主,由于復合肥企業與農戶遠離,其產品經過多層次商業交易,嚴重脫離農戶。可以說,雖然國內的復合肥成分越來越豐富、養分越來越高,看似滿足了農作物的一切營養需求,但其實是脫離了農作物、土壤實際需要的剃頭挑子一頭熱,無法成為適宜的肥料,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各種營養素的過量過飽和,肥料對農業面源污染大,肥料效率低、施肥量大。更有甚者,炒新奇特概念、玩文字游戲成為了一些企業的營銷手段,擾亂了市場秩序。
要改變現狀,必須借鑒美國的發展經驗,以打造工業生產與農業生產直鏈相接產業鏈為目標,加快建立符合中國實情的“兩步一肥”體系。“一肥”就是加快肥料終端產品升級,建立測土配方肥體系,加工應用配方肥。“兩步”的第一步是原料肥生產企業向配方肥加工廠提供原料,富余的產品通過肥料貿易參與國際市場。第二步是配方肥加工廠通過測土配方生產配方肥,直供給農戶施用。配方肥加工廠必須建在農業區,既是肥料生產基地,又是農化服務中心。在這里,農業科技站和農戶結合研究配方,加工肥料,實現產需無縫對接。
圍繞這一發展思路,需要國內復合肥企業立即停止擴能或新上項目(包括水溶肥項目)。不論是復合肥還是水溶肥,說到底其實還是通用肥,是滯后于農業需求的落后產品。我們必須一心一意加快發展測土配方肥,力爭到2020年前,在全國建成貼近農業產區、集測土配方肥生產和農化服務于一體的站點1萬個,測土配方肥施用覆蓋率超過90%,肥料利用率超過40%,構建起支撐農業現代化的“兩步一肥”肥料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