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以往化肥行業,產能過剩、價格持續上升、內應外需“牛”去“熊”來,化肥產業難釋情懷?小編認為并不會這樣。
化肥供應網引領行業,產能過剩,將是往事
近幾年,隨著石油化工和新型煤化工的快速發展,各地新建化肥裝置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短短5年間僅尿素產量增長了47%,供大于求日益嚴重。此外,隨著國內化肥市場逐步放開,國外進口化肥大量涌入,使得國內化肥企業市場競爭壓力日益增大。如何調整化肥產量,成為棘手問題。
化肥供應網認為,關于產能過剩,真正的內因是互聯網經濟沖擊下帶來的消費行為變化與制造業未能適應消費行為變化所引發的矛盾。因此需要突破現有思維慣性,尋求互聯網時代的邊緣創新,逆勢上攻。企業不能只做生產商,埋頭生產,還需要做“運營商”,打破現有的“一次性生產,一次性消費”的模式,轉為“持續性生產,持續性消費”的模式。跟隨互聯網的浪潮,實行互聯網+化肥電商平臺,真正提供給客戶以資訊、資金、物流為元素的“三流”過程服務,是改變行業現狀、實現貿易增速的關鍵。
“互聯網+”時代,化肥“論賤”成為趨勢
近年來化肥行業的價格管制已經放開,優惠政策的逐步取消,帶來了生產成本的增加,推動化肥價格上漲、成本壓力向下傳導。除此之外,在傳統的化肥銷售里,渠道商層層加價化肥價格虛高,同時也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擾亂了市場秩序。而基于化肥供應網的出現為化工企業產品采購與銷售搭建一個公開透明的交易平臺有效改善行業普遍存在的化肥產品供應過剩、中間渠道長環節多、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但由于化肥產品在配送和服務上具有特殊性,化肥供應網不可能脫離線下渠道,甚至不可能像某些消費品一樣被電商顛覆。因此,未來可能將會是一個多方合作共同探索最佳模式的過程。
化肥供應網從售產品到賣服務,取代傳統“用肥經”
化肥產量雖多,種類雖多,但用肥知識卻極度缺乏。在我國,農民對作物、土壤都不甚熟悉,隨意用肥導致土壤肥力下降的例子不在少數。而隨著化肥供應網的出現,農民用肥將會更科學。復混肥定制化的生產模式,使得消費者可以直接從工廠選購自己想要的化肥,更加人性化,也能“對癥下肥”,高效解決問題?;使跃€上線下結合,農民從從基肥、追肥……每一個階段,都有完善信息服務體系,農戶發現任何一個小問題,都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農民的黏貼度、依賴度和忠誠度是對化肥供應網最好的回饋。
“調出”行業規劃,“轉”來更強競爭力
互聯網思維最有價值之處不在自己生產很多新東西,而是對已有行業的潛力再次挖掘。展望化肥行業未來,同質化的強調功能性的產品將越來越沒有競爭力,而像化肥供應網這樣擁有一流用戶體驗的行業互聯網平臺將會脫穎而出。除此之外,進一步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型技術創建更加人性化的服務,將成為行業發展的目標,而這也是化肥供應網的中心思想。相信化肥供應網能夠在行業未來發展中直掛云帆濟滄海!
上一條:化肥市場疲軟冬儲推遲下一條:化肥市場疲軟冬儲推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