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國際糧價影響,今年我國的三大主要農作物價格一齊下降,涼了數億農民的心,其中以玉米尤為突出。農民的出路在哪里?成了眼下種糧農民、糧食經銷商和地方政府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然而,更加值得關注的一系列問題擺在眼前,隨著國家政策的鼓勵和引導,當前不少有規模的農資企業都在進行土地流轉和種植業開發業務。在糧價驟跌的不利因素影響之下,這些農資企業如何在“寒冬期”咬緊牙關?糧價下跌對農資銷售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明年的土地流轉市場會出現何種狀況?農資企業的出路與對策又在何方?時值初冬,目前正是我國玉米進入批量上市期。帶著種種問題,記者近日到我國糧食生產大省黑龍江進行了實地調查式采訪。
難以盈利讓部分農資企業咬牙堅挺
作為黑龍江地區土地流轉的大戶之一,也是該地區開展土地流轉和農業開發為數不多的央企,中農集團控股黑龍江有限公司在近兩年將這些業務進行得風生水起,然而今年的行情卻讓這家企業肩上的擔子沉重了許多。
糧價不盡人意。去年國儲糧保護價1.11元/斤,而今年只在0.90元/斤上下。當地含水30%的玉米收購價格僅在0.65元/斤,而實際成交價格卻低于0.60元/斤,。從糧食收購行情來看,今年不存在集中收購期,盡管今年的收糧時間已到,卻極少有糧商積極地收儲。
追根溯源,中農集團控股黑龍江有限公司總經理高曉明向記者分析了糧價驟跌的根源。他說,國家今年改變了糧食價格保護的收儲政策,其理由很簡單:第一,糧食的收儲價格比國際市場高出了30%-50%,處于嚴重倒掛;第二,國家財政吃緊,缺乏足夠資金繼續維持價格保護的政策;第三,國家的糧庫“倉滿為患”,難有多余的庫容大量收儲今年的新糧。國內市場上玉米、小麥和水稻價格同步下跌的局面,近年來極為罕見。其中玉米跌幅較大,超過20%;小麥價格跌幅在8%左右;水稻在局部地區出現了收購價的小幅下跌。糧價下跌可能讓全國農民今年減收大約1000億元,對GDP的影響約有1個百分點。糧食價格下跌直接受損者是種糧的農民和種糧企業,糧食加工企業受損也比較大,連帶會影響土地制度的改革。比如最近幾年推行的土地流轉制度,許多大戶把農民的土地租過來種,合同是按當時的糧食價格簽的,現在糧價大幅下降,農業大戶虧損,就沒有資金去向農民支付土地出讓金,進一步影響農民的日常生計,而且土地流轉的積極性也就不高了。
作為直接掌管土地流轉和農業開發業務的中農集團控股黑龍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鄭宇峰從細節比對方面分析認為,以去年企業自建烘干塔烘干出的玉米成交價來看,去年成交價格平均為1.03元/斤,而同樣標準的玉米,今年收購價不會超過0.8元/斤,,如果照這個價格售出,一噸玉米的凈損失就在450元左右。按照企業的總產量預計,單單糧食價格下跌的因素,企業損失就達到1000萬元以上。用一句話概括今年的糧食行情,就是豐收卻不增產。
今年玉米收購價格近乎擊穿種植成本線,眼下散戶種植依然有微利,而流轉土地進行種植的機構可以說 “賠本賺吆喝”。以公司流轉的土地來合算,土地出讓金每畝每年400元,所有種植成本是730元/畝。而今年的成本產量必須在每畝1200斤以上,每畝地成本產量較去年高出200多斤。樂觀地估計,今年的產量使得企業只能勉強維持成本,今年的豐收已經確定,但糧食收儲形勢過于嚴峻。國儲糧收購價格下調幅度很大,中儲糧開秤收糧約在12月以后,整體糧食市場都處于觀望狀態,而小型糧食收儲企業根本不敢下手。
鄭宇鋒總結稱,在這樣的糧價形勢下,最直接的沖擊是明年的土地流轉市場。明年土地流轉規模預計會大幅度降低,不少個人或合作社有可能退出土地流轉市場,明年土地流轉價格也會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從企業自身來看,對策在于從現有規模和土地產值控制成本,調整種植結構。不難看出,玉米作為“鐵桿莊稼”的地位已經被打破,將來要吸引高附加值經濟作物種植,在傳統糧食作物中,尋找能夠抗風險的作物選擇性種植。作為農資流通企業,還要擴大服務規模,引入土地托管模式。
連鎖反應 糧價導致農民購買力下降
“地不好種,農資產品必然不好賣。” 鄭宇鋒認為糧價大幅度下跌對農資企業的影響在于農資的銷售渠道發生變化。在近幾年大戶集中的時代,農資產品以批發為主,在當前形勢下,明年有可能回到散戶為主的時代。當散戶時代再次出現,散戶對于農資產品的用量定然有所下降,形成倒逼農資產品價格下跌。
從宏觀市場的整體行情和價格分析來看,整個后期銷售和冬儲銷售市場形勢不容樂觀。其最為主要的原因在于,經濟作物種植戶對于肥料產品的購買力尚可,因為經濟作物價格并不因政策風向的轉變產生較大的波動,但是大田糧食作物種植戶的購買力顯然會大打折扣。造成上述問題的最根本因素在于今年的玉米收購價格下降明顯,由于價格的大幅度下跌,在“持糧觀望”的農民和種植戶、農場不占少數,賣糧的困難直接導致這些種植者回款困難,而回款困難恰恰是造成種植戶對肥料產品購買力下降的直接原因。由于今年的玉米收購沒有國家保護價格的支持,直接導致了農民種地積極性地下降。在種植者購買力下降的現實面前,肥料產品的銷售形勢也發生了改變。現如今各地的小品牌地產肥料銷量有所增加,而大品牌的名牌肥料銷量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當然不排除有一些大型企業依然能夠維持較好的銷量,但是這些大型企業的名牌產品卻沒有任何的價格優勢。從價格上來看,自化肥產品增值稅恢復征收之后,各家生產企業的生產成本上升,按道理產品的銷售價格應該出現一定的上漲,然而至今在全國范圍內能看到的已漲價的產品寥寥無幾。在這一階段,有些生產企業試圖漲價卻沒有成功,化肥產品價格“明穩暗降”成為了現階段的主流趨勢。
各部門聯動 曙光就在前方
黑龍江倍豐集團下屬龍生經貿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一兵介紹說,雖然東北地區的玉米收購價格經歷著“嚴寒時期”,低迷的糧食價格對農資產品產生的影響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他卻堅信這樣的現狀不會持續太長時間。劉一兵說,倍豐集團在黑龍江地區也流轉了5萬畝土地進行種植業開發,然而這些土地并沒有種植常規作物,而是種植了附加值較高的五常水稻。企業堅持做高端糧食作物的理念,成功地規避了糧價大幅度下跌的風險。
劉一兵還告訴記者,從全國的糧食收儲行情來看,東北地區玉米價低,華北、華中地區小麥價低,華南地區水稻價低,這樣的情形正在倒逼涉農企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國家也會出臺相應的調控政策。作為涉及農業開發的農資流通企業,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挺過難關,在艱難的現實中奮力前行,等待國家政策的出臺,配合政策順勢而為,曙光就在前方。
正如劉一兵預期的,針對種植結構調整問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指出,要穩定糧食生產增加種糧收入,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民利益。他專門提到,要積極推進休耕及玉米與大豆輪作,擴大“糧改飼”試點范圍,促進種植結構調整。同時,農業部已下發指導意見,著力調整玉米種植結構。
據了解,最近國家將東北地區臨儲玉米掛牌收購價格調整為1元/斤。玉米國家臨時收儲期限為2015年11月1日到2016年4月30日,相較上年收購啟動時間提前。與此同時,2015年中央財政撥付資金約150億元,用于支持糧食倉儲設施建設、“危倉老庫”維修改造;明確跨省移庫、簡易倉儲設施建設財政補助政策,加大騰倉壓庫工作力度,有效緩解東北地區倉容壓力;及時足額撥付中央儲備糧油、最低收購價與臨時儲備糧油利息費用補貼,支持中儲糧總公司等全面鋪開收購網點,做到應收盡收。
截至11月15日,中儲糧共收購臨儲玉米611萬噸。目前可利用空倉容總量5096萬噸,加上國家已批復露天儲糧設施搭建計劃3000萬噸,收儲能力在8000萬噸左右??傮w上可滿足今年國家臨儲玉米收購需要。隨著11月1日玉米臨儲收購全面啟動,目前東北地區玉米市場價格回升企穩,華北地區玉米市場價格也出現恢復性上漲。
截至記者發稿時,東北地區的幾家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致電記者,稱目前東北地區的糧食收購價格出現了小幅度的松動,國儲糧和民間市場的收購價格都有要抬頭的跡象。中儲糧的開秤收糧期已經到來,預計在國儲價格的帶動之下,糧食收購價格會出現一定的提高。
上一條:農資電商 要做的不僅僅是賣農資下一條:農資電商 要做的不僅僅是賣農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