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產能猛增,需求增速卻放緩;產品同質化嚴重,技術創新能力卻不強;環保、稅收、運價等國家相關政策更在步步收緊……化肥行業的寒冬不好過。下一步該怎么走?在以前,企業都將應對重點放在了價格競爭以及各種名目的純營銷手段上,因為確有不少肥企因此各領風騷數年。而如今,農化服務又成了競爭中最能顯現優勢的一大籌碼。尤其是站在農資電商正顛覆傳統分銷模式的風口,搭上“互聯網+”時代列車的農化服務正逐漸受到各大肥企的認可。
服務成競爭主力
好的產品不僅要有過硬的質量,還要有細微周到的服務。我國已經開始從調整農產品收購價入手推動農村土地流轉,通過對化肥增收增值稅推動產業升級,進而減少化肥使用量,肥料產品銷售市場的競爭將越來越激烈。由于目前各企業所提供產品的核心技術和有形配方在層次上趨同,農化服務隨即成了企業提高品牌影響力、實現利潤的關鍵。
從狹義上講,農化服務就是企業生產農資產品,并指導農民使用;而從廣義上講,農化服務是農業的社會化服務,包括水利、氣象、種子、化肥、農藥、農機等方面的服務工作。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農化服務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李光認為:“以傳統使用農產品為主導的狹義的農化服務正向廣義農化服務靠攏,企業必須適應這一變化,重新思考農化服務的內容。”
李光表示:“人們對農資行業的認識越來越深刻,農用肥料不再是簡單的產品提供,也不是炒概念、忽悠就可以控制市場,還需要提供更多相關的技術支持,如測土配方、栽培技術、植物營養知識培訓、病蟲害防治、生理病害救治等,服務內容越來越廣泛,越來越細致。農化服務正逐步成為上至國家相關部門、下到零售商都關注的熱點,自然而然也成為了化肥企業未來追逐的一個重點。”
我國農資市場巨大。據估算,化肥市場銷售額每年可達4500億元以上,占到整個農資市場總額的70%左右。隨著我國化肥產業的發展,注冊在案的化肥相關規模企業多達4000家。如今,各個生產企業為了爭奪市場、提高業績,都在開展農化服務,已經形成了科技人員、生產商、經銷商等共同組成的服務體系。農化服務已經成為現代化肥企業擴大產品市場占有率、提升企業品牌認知度的重要手段,也對農業科學生產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有研究表明,經銷商在農化服務上的投入與其市場銷售、個人收益呈顯著正相關,引導農資經銷商開展農化服務是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和實現收益的重要手段,也是現代化肥企業搶占市場終端,實現企業、經銷商雙贏的重要方式。
安徽省化肥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夏英彪建議:“根據國家2020年化肥使用零增長的目標,應構建以化肥企業為主的從供肥、施肥、植保技術、研發、信息、培訓等方面為農民提供全面配套專業化服務的鏈條;做好測土施肥,為農業提供更多既省工又高效的新型肥料,提高化肥使用效率。此外,肥企要認真配合地方政府及環保部門,介入到土壤修復工程中,這是生態綠色工程的重要內容。”
“農化服務不僅要服務農戶,還要服務作物,農化服務的核心競爭力應該是經營土地的能力。”山東紅日阿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農技師李曉杰介紹說,具體而言就是先把某種作物鉆研透徹,整理出一整套的作物種植解決方案,包括病蟲害防治和水肥管理,再精深一點甚至可以包括土地改良、測土配方、葉面診斷等。
然而,有的時候農民并沒有如企業所設想的那樣,接受和采用企業推廣的技術和肥料產品。究其原因,除個別企業生產偽劣產品坑害農民造成的影響外,也暴露出企業農化服務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面臨的問題,肥企傳統的自上而下、以產品為中心、以技術為導向的傳統觀念難以滿足行業發展的需要。
上一條:結束煤炭時代 要靠能源競爭下一條:結束煤炭時代 要靠能源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