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業劇烈變革的當下,我們大膽設問,“十三五”開局,農資行業準備好了嗎?
關鍵詞一: “互聯網+”
風起云涌的信息化時代,農資人對于“互聯網+”已經并不陌生。農資企業在密切關注“互聯網+”潮流的同時也積極投身到推動“互聯網+農資”發展的行列中來。以新都化工的“哈哈農莊”電商平臺、四川匯力農資旗下的“匯力網”、浙江農資“益農寶APP”電商平臺等為代表的農資電商平臺在這一時期集中涌現。
在農資電商領域,浙江農資集團發力較早。在成功收購“中農在線”網站后,浙農集團以之為平臺開發了集服務、交易、結算、物流配送管理和農資質量追溯體系于一體的“智慧農資”系統。目前,該平臺的“在線莊稼醫院”、“在線農技培訓”、“市場信息發布”、“在線示范推廣”、“網上農資商城”5個子平臺已上線試運行。浙農集團總經理李盛梁認為,“中農在線”網站推出的“益農寶”智慧農資服務終端和APP產品,使全省乃至全國的農戶都能直接獲取集團的免費農業技術服務,實現了農資經營與互聯網經濟的融合。“根據計劃,集團將于2014-2016年間完成涉農相關業務投資6.5億元,初步打造出包括農資電子商務在內的五大平臺,建成以新型農資商品配供服務為基礎,集涉農相關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
關鍵詞二:供給側改革
2015年11月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而在12月21日落下帷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用“加減乘除”四則運算通俗易懂地布局了供給側改革這一新舉措。其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除法”應引起行業警醒,“加法”則尤為發人振奮。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除法”主要是指清除產能過剩、清除經濟發展路上的“攔路虎”。供給側改革的“加法”則包含補齊短板,擴大要素供給,發展新興產業,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與效益等內容。
對于農資行業而言,清除產能過剩是老問題,做起“除法”毫不手軟。以磷肥行業為例,國內磷銨產量年均增長率已從“十一五”的16.7%下降到目前的1.6%,而在《合成氨行業準入條件》和《磷銨行業準入條件》的相關要求下,國內新建合成氨裝置,磷酸一銨、磷酸二銨裝置受到嚴格管控,并以環保、能耗為參考標準引導困難企業主動退出。
農資行業作為農業生產的供給側,“加法”又是什么?一方面是創新需求,一方面是創新供給,最突出的例子無疑是現代農業對新型肥料的全新需要亟待滿足。
關鍵詞三:創新發展
創新發展是一個很大的題目。農資企業的創新發展與農業現代化一樣是一項復雜而具體的系統工程。近年來,國內農資企業在產品創新上的成就有目共睹,從農民角度來看,除產品之外,最值得關心的當屬服務;從行業角度而言,除了技術、營銷上的競爭,最值得聚焦的要屬企業轉型。
當今農資市場上,以農化服務作為產品銷售的“敲門磚”已經不是秘密。同樣是服務,拼的是質量、拼的是體系。而對于企業發展來說,一枝獨秀與百花齊放并不矛盾,“一主多元”的轉型思路為農資行業帶來了更多活力與保障。
關鍵詞四:適度規模
農業規?;?、集約化、機械化生產是現代農業的一大特征。而在耕地資源相對分散的中國農村,“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問題長期阻礙著中國農業的快速發展。新形勢下,推動土地流轉、土地托管,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成為了盤活耕地資源,提高土地資源配置效率,減少化肥農藥不合理使用的有效方式。
關鍵詞五:美麗中國
綠色中國、美麗中國是中國政府對于生態文明的具象化表述,也是中國人民對于社會發展的殷切渴望和美好憧憬。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美麗中國”之所以能成為熱詞,一方面是它頻繁出現于國家領導人的重要講話和普通民眾的日常討論,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已經刻不容緩。
在農業領域,耕地健康是實現美麗中國的基礎。長期以來,國內農資行業、農業生產者并未對土壤、耕地的不斷惡化產生足夠重視。當耕地退化、土壤污染已經開始威脅到農產品質量、威脅到糧食安全、威脅到農民實際收入的時候,農藥、化肥“零增長”目標被提上日程。
美麗中國,發乎于心,踐之于行。眾所周知,中國耕地有一條面積紅線,嚴格把關,多年堅守,不可觸碰;可見的未來,一條關于耕地質量的紅線,也將因地制宜,區別劃分,彼此串聯。堅持綠色創新,農資之路才會漸行漸寬;愛我華夏良田,中國農業方可根深夢遠。
上一條:氮肥行業供給側改革“已上路”下一條:氮肥行業供給側改革“已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