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理事長白由路談肥企出路:延伸產業鏈
近幾年,中國氮肥行業產能過剩嚴重,原料的價格不斷上漲,對于僅煤、氣和電就將近占了化肥成本70%的小氮肥企業而言,無疑是巨大的考驗,特別是不少小合成氨企業的生存狀況更是令人擔憂,行業轉型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目前,國家政策給予小氮肥企業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小,且小氮肥企業存在規模小、技術落后等劣勢,但在這一輪結構調整中,小氮肥也同樣擁有一定的機遇,唯有通過技術改造、合理延伸產業鏈,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近年來,國內復合肥行業發展迅猛,高塔、滾筒等各種生產工藝逐漸成熟。相對于其他傳統的復合肥生產工藝而言,高塔造粒生產氮、磷、鉀復合肥生產工藝具有產品養分均勻、利用高塔噴淋造粒,集造粒、干燥、冷卻于一體,簡化生產流程等不小優勢。為此,筆者認為,該種生產工藝完全可以成為很多氮肥生產企業(尿素、硝銨)調整產品結構的戰略首選,而一些不生產氮肥的企業也采用將尿素或硝銨重新熔融的方法進行高塔造粒生產。
統計數據顯示,國外發達國家肥料的復合化率已達65%~75%,而中國僅為33%左右。過去農民使用尿素、碳銨、過磷酸鈣、氯化鉀等單元素肥較多,但隨著農業種植結構的變化以及機械化的大量使用,目前農民的用肥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復合肥一次施肥相當于把氮、磷、鉀三種肥全部施完,且利用率要高出單質肥,正逐漸被廣大農民接受。
也曾有專家表示,尿素生產塔和復合肥生產塔不一樣,并對合成氨企業將尿素生產塔改造后直接生產復合肥的思路提出了質疑,但兩者的區別主要是塔的高度不一樣,并不存在本質上的技術障礙,經過技術人員的改造,上述問題完全可以被攻克。
上一條:農資電商今年現出退潮意下一條:農資電商今年現出退潮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