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行業的根本出路還在于創新,企業應當加大研發力度,從提升氮素利用水平、延長肥效、延伸功能上尋求突破,以創新開拓生存空間。”這是在上周廈門舉行的2016年春季氮肥市場形勢分析會上,與會專家對氮肥行業創新思路提出的建議。
近年來氮肥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產能結構性矛盾突出,企業大面積虧損,行業經濟運行極其困難。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盧宗云認為,普通氮肥氮素利用水平不足35%,新產品的氮素利用水平必須超越它,并且要有顯著的提升。
氮素利用水平的提升離不開水肥一體化技術。金正大生態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萬連步說,我國每年農業灌溉用水約3600億立方米,水分生產效率平均為1千克/立方米,僅為發達國家的50%;化肥施用量達每年近6000萬噸,化肥利用率平均僅33%左右,都遠遠低于世界發達國家水平。水肥一體化是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水溶肥作為新產品,還需要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力度。
在氮素肥效期延長方面我國已經有了一些突破。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趙秉強介紹說,在肥料生產過程中加入海藻酸類、腐植酸類和氨基酸類等天然活性物質所生產的肥料改性增效產品,如鋅腐酸尿素、海藻酸尿素、禾谷素尿素等,通過增值肥料網絡化效果驗證試驗表明,氮肥利用率提高了5%~12%,平均提高7.8%。盧宗云介紹說,通過一定的工藝在尿素中加入一定劑量的脲酶抑制劑、硝化抑制劑或者脲酶抑制劑和硝化抑制劑組合而形成的新型尿素產品——穩定性尿素,實驗證明,其肥效期長達90~120天,為普通尿素的2倍。
土壤生態平衡的矯正,農田土壤功能的修復以及中微量元素缺乏矯正都需要氮肥功能的延伸。盧宗云表示,氮肥作為一種基礎肥料,要探討其在用戶單獨或是摻混使用過程中,能不能順便解決其他問題,減少農事操作。比如解決微量元素缺少問題。實現防病、治蟲、除草、促熟等功效也是未來氮肥創新的一個重要趨勢。
與會代表紛紛表示,當前,氮肥企業應當抓住國家供給側改革的機遇,積極爭取產能退出的有利條件,盡快淘汰落后產能,化解產能過剩,加快產品創新力度,實現產業優化升級;積極推進增值尿素和增值復合肥、穩定性尿素、尿素硝銨溶液和液體復合肥等的創新和產業化。
產品創新卡在哪里?
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理事長顧宗勤:資金來源問題是目前氮肥企業產品創新的難題。2015年氮肥行業主營業務收入為2532.9億元,同比下降3.6%;盈利虧損相抵后全行業虧損31.3億元。規模以上氮肥企業307家,其中虧損企業129家,行業虧損面42%。氮肥制造業是所有肥料制造業中效益最差的行業,利潤率為-1.2%,導致其產品創新沒有資金保障。氮肥企業自主創新意識不足。大部分氮肥生產企業把主要精力放在增產能、擴規模上,對市場把握不準,反應速度慢,開拓能力弱,對目前市場和農民的需求了解不夠,認識不足,創新意識淡薄。
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盧宗云:國有企業的體制問題影響我國氮肥企業的產品創新。我國氮肥企業多為國有企業,習慣靠政策、資源吃飯。不像復合復混肥企業多是民營企業,靠技術、靠營銷而活。所以,氮肥企業在產品創新上表現出對新產品的創新動力不足;對新產品的推廣宣傳投入不足;人員變動影響政策執行和貫徹等特點。市場機制問題是我國氮肥產品創新的阻力。目前,氮肥已成為一種基礎性肥料,農民不會單獨購買氮肥,還需要購買磷肥和鉀肥,所以復合肥專用肥更易讓農民接受。對經銷商而言,氮肥已成為一個補充產品,而且是一個不賺錢的商品。從而導致企業創新積極性進一步下降。
上一條:化工界代表委員盼減稅政策落地下一條:化工界代表委員盼減稅政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