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在我國一直視為關乎糧食安全的特殊商品,享受著國家給予的種種優惠政策。伴隨行業的快速發展,之前的“特殊照顧”在與時俱進的市場前提下顯得有些跟不上節拍,市場有所顯現,國家相關部門也有察覺。特別是在近幾年,“去政策化”已經成為化肥產業的一種基調。2015年即將到來,關于化肥的一些政策即將出臺和調整,對于之前的種種猜測也將逐漸明朗。
淡儲:仍需不斷完善
當下關于淡儲政策的議論還有很多,但總體而言,“改革與調整”是主流的聲音,國家相關部門也在認真思考,有關負責人曾明確表態:化肥行業在沿著合理化路徑一點點地在變,但是馬上進行翻天覆地或者說改頭換面的徹底改變,確實比較困難。相關的政策在某些程度上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但整體上趨向合理,是漸行漸好、不斷完善的過程。
有了政策聲音的鋪墊和當前淡儲總量減少,行業并沒有表現出意外的態度,顯然已經做好了“去政策化”的心理預期。
關稅:產能過剩下的“雞肋”
化肥出口關稅一直是行業內飽受爭議的政策,一邊是以大局為重,一邊是企業效益為先。而2015年的化肥出口在產能嚴重過剩的保障下將有望取消淡旺季稅率。
與2013年相比,2014年關稅方案對化肥出口整體“調松”,主要品種的旺季出口成為可能。根據中國海關統計數據,2014年1—7月我國共出口各種肥料1237萬噸,比去年同期增加499萬噸,增幅為67.7%。根據2014年度關稅方案,氮肥、磷肥、鉀肥和復合肥的出口關稅水平均有下降;旺季期間尿素、二銨、一銨40或50元/噸從量稅另加15%從價稅,與以前年度的75%以上的特別關稅相比,增加了旺季出口的可能。從2014年的關稅制定和出口狀況來看,我國化肥關稅政策正在由嚴變松。
十余年前,從農業安全穩定的角度出發,中國的化肥產業肩負著穩供保價的重任,一切都圍繞著讓農民用得上、用得起優質化肥出發。因此,“免征增值稅,減輕化肥生產企業生產成本,征收關稅乃至特別出口關稅,保障國內化肥供應”成為必然之舉。而今天,我國化肥產業的供求關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化肥產業的最大問題是產能嚴重過剩、企業面臨生存危機。在這樣的形勢下,取消淡旺季稅率正是業內企業普遍期待中國化肥產業市場化的真實訴求。
增值稅:公平競爭的前提
對化肥行業給予增值稅稅收優惠是國家惠農政策的重要體現。作為涉農稅收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稅務機關主要通過采取直接免征、先征后退等稅式支出方式予以落實。增值稅稅收優惠呈現兩大特點:一是優惠政策覆蓋面寬。優惠覆蓋了生產銷售和批發、零售等各環節。二是惠及化肥品種齊全。除氮肥、磷肥、鉀肥以外,同時惠及以免稅化肥為主要原料的復混肥、有機肥等產品。但是從今年第三季度開始,關于取消增值稅優惠的說法在行業不絕于耳。
業內普遍認為:增值稅作為間接稅,具有多環節征收、稅負易于轉嫁和應稅項目所含稅負由最終消費者承擔等特點。隨著目前化肥市場、定價機制及行業發展的變化,廠家或經銷商一方面享受著國家稅收的優惠,另一方面卻根據市場供求自主決定銷售價格,使稅收優惠無法直接惠及農民群眾。其結果是生產廠家、經銷商成為優惠政策的獲利者,而稅收政策的優惠對象卻由于國家取消最高限價而沒有得到預期的實惠。
不過也有人認為:增值稅正是完全市場化的標志之一?;謴驮鲋刀愒谀壳暗氖袌鰲l件下影響并不大,但是恢復增值稅就意味著化肥將等同為普通商品,接下來所享受的優惠電價、運輸等政策將會逐步取消。對于恢復增值稅,業界普遍表現出支持的態度,在行業市場化加速的進程中,國家并沒有對優惠政策執行一刀切,而是“小步慢調”基調,給予了充分的緩沖空間。
小步慢調的市場化之路
除了以上的政策之外,化肥行業所享受的運輸、電價、天然氣價格等政策也在逐步向普通商品靠攏。優惠政策面臨全面取消,市場之手將逐步取代政策支持來推進化肥行業的發展。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確定了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各行各業全面向市場調控進發。
同時,近年來化肥行業發展迅猛,“產能過剩”逐漸取代“供不應求”,成為化肥市場的主調。面臨新的形勢,重新定位化肥的產品屬性,逐步通過減少與其它產品相比的優惠空間來加快化肥產業市場化的改革。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國家相關部門并沒有實現各項政策的一刀切,而是以審時度勢的態度,用小步慢調的節奏讓國內企業慢慢適應市場化之路。
化肥企業不會因為市場化改革而驚慌失措。但政府需要考慮的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如果針對化肥生產和銷售進行政策調整,必須在化肥進出口、農業補貼等方面做出相應的調整方案,才能保證化肥行業的穩定發展。
當前,2015年各項政策正在醞釀,行業對于政策的調整也逐漸趨于理性。
上一條:車用尿素監督管理辦法出臺下一條:復合肥:加快順應現代農業發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