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來,我國氮肥行業得到快速發展,在總體規模、結構調整、技術進步、節能減排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績。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氮肥生產、消費和貿易國。但是,多年粗放經營的發展模式,也給行業發展帶來了諸多嚴峻的困難和問題:產能過剩矛盾突出,行業運營困難,經濟效益低下,創新能力不足,節能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不高,產品結構與營銷服務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對外貿易中的主體作用發揮不強。“十三五”是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氮肥行業應明確目標,制定措施,改善發展質量,提高經濟效益。
“十三五”氮肥行業主要發展目標如下:
嚴格控制總量。氮肥總產量增速從“十二五”期間4.5%的快速增長調整為0.15%~0.2%的微幅增長。為落實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的要求,氮肥農業需求力爭控制在現有水平,工業需求保持年均約5%的增速。
改善原料結構。“十三五”期間,采用非無煙煤的合成氨產品占比從目前的24%提升至40%左右。開發高硫、高灰等低質煤的清潔生產技術,利用新型煤氣化技術推進煤基多聯產。
升級產品結構。以提高化肥利用率為目標,大力發展新型肥料,重點是摻混肥、硝基復合肥、增效尿素、緩(控)釋肥、尿素硝酸銨溶液等,提高新型肥料在化肥使用量中的比例。在發展新型肥料的同時,氮肥企業還應利用現有資源和條件,加大對煤化工產品的深度開發,延伸產業鏈條,構建化工多聯產板塊。
提升節能環保水平。“十三五”期間,氮肥企業的能源消耗、噸氨排水、氨氮排放、COD都要達到國家相應指標要求。
為實現上述目標,氮肥行業應積極采取措施轉型升級。
一是有效化解過剩產能。嚴格控制新增產能,采用等量或減量原則嚴格市場準入,強化行業監管,保持氮肥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基本平衡;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嚴格把好環保關、能耗關,對生產經營存在困難較多、產能利用率和銷售利潤率低于行業平均水平的企業,逐步引導其退出;鼓勵引導氮肥企業兼并重組,促進傳統氮肥生產企業二次加工向消費地轉移,退出部分中小企業傳統氮肥產能。
二是大力調整產品結構。開發高效、環保新型肥料;依托產業優勢開發、打造碳一化工等新的產業鏈條;大力拓展工業應用,重點是建設車用尿素供應網絡和銷售體系,開拓尿素下游產品,同時推廣合成氨、尿素在煙氣脫硫、脫硝中的應用。
三是加快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是先進煤氣化技術、高效低壓合成大型化技術、新型肥料增效技術、大型空分壓縮機等;組建一批研發合作平臺,建設一批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形成有效的行業科技創新體系;培育一批創新型示范企業。
四是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嚴格節能減排標準,倒逼行業節能減排;積極參與“能效領跑者”活動,為行業樹立節能標桿;開發推廣節能減排先進技術,重點是節能型全循環尿素生產技術、化肥生產廢水超低排放技術等;加大資源綜合利用廣度和深度,發展煤基多聯產產品,在現有合成氨裝置的基礎上聯產石腦油、液化天然氣、芳烴等產品。
五是加強農化服務。經營理念要從產品制造向服務制造轉變,通過農企對接、貼心服務,拓展新的發展空間;推進專業化農化服務體系建設,構建集測土配方施肥、套餐肥配送、科學施肥技術指導、農技知識咨詢培訓、示范推廣及信息服務等為一體的農化服務網絡體系;創新農化服務模式,根據作物種類、種植方式、耕種群體的變化,推出不同的商業服務模式,并建立電子商務平臺。
六是借力“一帶一路”戰略拓展國際市場。氮肥行業應加強國際貿易合作,一些有條件的氮肥企業可以到資源豐富的國家投資建廠,轉移和輸出部分產能,減輕國內產能過剩壓力。
上一條:農藥化肥施用靠啥實現零增長下一條:農藥化肥施用靠啥實現零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