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化肥零增長成面源污控重點》一文報道:農業部日前發布《關于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將化肥、農藥施用零增長作為重點控制目標。
長期以來,由于國內農業領域化肥、農藥施用粗放,流失過量,給環境帶來污染。在本月召開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表示,我國農藥化肥綜合利用率在30%左右。根據物質不滅定律,流失的化肥農藥既然沒有用在作物上,那么最終會危害環境,并威脅食品安全。從這個角度看,化肥、農藥實現零增長乃至負增長都是必需的。
不過若從中國是第一人口大國這個國情出發,也不必對化肥、農藥的前途過度悲觀。作為農業大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糧食產量實現翻番,截至2014年已連續11年豐收;我國以占世界七分之一的耕地,養活了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這是個了不起的成就,其中,化肥、農藥功不可沒??梢哉f,沒有化肥、農藥,就沒有糧食保障,更遑論糧食安全。
可見,在化肥、農藥既要繼續擔當保證國民吃飯的重任,又要兼顧保護環境使命的情況下,行業的著力點就是要實現二者的和諧共贏。
在農資供應環節,推出高效綠色產品是關鍵。農資生產企業要提供新型高效或優良改性產品。總體上看,我國農資更新步伐緩慢,常規大宗產品一用往往就是幾十年,導致長期粗放使用。中國農科院在北方5省20個縣的調查顯示,在800多個調查點中,有50%的地下水硝酸鹽含量因過量使用氮肥而超標。
這一方面緣于廣大農戶有大把拋撒化肥的習慣,缺乏嚴格定量;另一方面也囿于化肥新產品推出難、推出少。因此,生產企業要在加快研發新肥種的同時,對現有品種進行改良,比如改性尿素和新型緩釋肥。同時,在農藥供應中,企業要向農戶提供更多的農藥制劑,增加他們的選擇余地,做到有針對性地用藥。這樣才能做到減量增效。
高效綠色農業,依賴于廣義服務。農資生產企業要克服產品出廠就萬事大吉的狹隘經營意識,而要跟蹤服務,熱情指導。具體辦法很多,如可以派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講解產品特點、使用方法、常規用量、注意事項等,也可以請部分經銷商和農戶代表到企業參觀學習,掌握產品生產知識,從而正確施用農資。
同時,要充分發揮社會涉農機構服務一線的作用。除了繼續深入開展測土施肥等服務之外,還要擴大農業耕地資源情況調查檢測,提供各種土壤污染物定性或定量的資料,從而有的放矢地控制相關農資的生產使用。
綜上所述,只有大幅提升化肥、農藥的科技和綠色成分,并提供完善的現代農業服務,才能從根本上做到農資的減量施用,實現綠色發展。
上一條:氮肥:微增長時代要加快升級下一條:氮肥:微增長時代要加快升級